《桃花江》 — 使人舒泰的電影
同樣是王天林作為導演,於上月24日一連欣賞了兩齣:《野玫瑰之戀》和《桃花江》。當中的《桃花江》使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亦明白王天林之所以為「大娛樂家」。
《野玫瑰之戀》是一齣悲劇,一個自認是「男人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自信、妖野、先一個飛一個的「野玫瑰」,戀上了用情專一,自悲心重的鋼琴教師,自然是悲 劇的材料,透過生離生別,人生高低,交織了一場痛苦的愛,劇力萬鈞,最後的畫面就是女角耳後一朵玫瑰的大特寫,頗有悲劇之感。隔了一會,繼續看一套由「小 野貓」鍾情演的《桃花江》,戲裡的主角同樣是「野」,但卻是平舖直敍,雖然有打仗,有走難,有錯遇,但是著墨處不同,大團圓結局,看完就是有說不盡的舒泰 是也。
《桃花江》的故事簡單,就是歌喉一流的鄉下妹金麗蓉(鍾情飾)被大老闆黎明(羅維飾)賞識,經歷了走難,重遇,最後終於成了大名星,更與老闆同台演出,有 情人終成眷屬。此戲的賣點是片中18首的歌曲,耳熟能詳(只限某個年紀,我是一首也未聽過),全部由當時幕後代唱人「銀嗓子」姚莉唱出(金嗓子為周璇), 當中有不少的的由他哥哥姚敏所作,以「歌」來貫串整套戲,更有云此片開創了歌唱片的潮流。
然而,自以為看過不少戲,猜對過不少電視肥皂劇的劇情,卻對劇情感到無所適從,就是不跟常規,尤其是看完《野玫瑰之戀》後,所有認為是必然發展的,卻完全不是這樣子,看畢後不禁莞爾:
1. 本以為鍾情一定跟羅維暗生情愫,卻由此至終是老闆和下屬。片中羅維是香港搞Performing Art(現代術語來說),來到鄉間發現了鍾情的唱得一嘴好歌(其實是姚莉 :P),當中一段的相遇也十分「浪漫」,就是羅維問鍾情可否為她拍一張照;來到鄉村後,才知道鍾情因喜歡唱歌,渾號「小野貓」(老實說,從前想歪了,小野 貓=唱好歌),更在夜晚在她的窗前唱歌,最後引貓出洞成功,合唱一首歌詞也十分有示愛意味的《月下對口》。誰不知,原來一切也是一廂情願(也多得《野玫瑰 之戀》),羅維跟張翠英;鍾情跟陳厚,竟然是無風無浪的兩對人,由始至終,不知道是我想多了還是導演的幽默。
2. 以為方菲菲一定會呷醋,故意阻難。方菲菲(張翠英飾)就是戲中羅維的未婚妻,話說鍾情落難,寄居於馬笑儂飾演的窮苦人家當酒店洗衣工(最好笑的是無端端認 了她做媽,後來又說是契媽),又一個小出奇的是:馬笑儂對鍾情又真的不錯,原先以為她會來一個經典粵語片的「死妹釘」式的虐待,卻又不是,待她這「自來 女」如親女一樣。有一次,當她在酒店中聽回自己鄉間的《月下對口》,最後更在夜總會(?)見張翠英一面,原本又以為這張翠英一定會出於嫉妒,不會讓她跟羅 維相見,誰不知,又錯!她還十分大方地希望鍾情加盟,一同唱歌。奇哉!
3. 以為鍾情是一個鄉下妹,出到五光十色的世界一定被金錢迷惑。鍾情是一個未見過影相機和錄音機的鄉下妹,況且一經走難,又一番擦鞋的艱苦歲月,粵語片的公式 是看見五光十色的社會,一定會迷失了本性,任意揮霍,誰不知,又錯! 全片也看不出她被金錢世界迷惑,平常心面對。試問誰又能做到呢?
4. 結局完場。最後,一場表演完畢,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沒有呷醋的張翠英趕忙告訴鍾情演出順利,大家正在開心之際,原來張翠英跟羅維結婚了,最搞笑的是 無端端來了一個陳厚,鍾情才說這個「派報男」原來是自己鄉里之餘,更是自己的訂下婚約的男人,不出幾個鏡頭,便說將會結婚了,好!大團圓,其實大可以播一 個「完」字,但估不到的是羅維說,今天請他們看戲,(又是一個笑位,演出成功請看戲??),看什麼戲? 原來是看《桃花江》,這一個結局總給我好笑的感覺,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幽默感,《桃花江》的結局就是開始入場看《桃花江》,場中也有不少人會心微笑的。
5. 沒有明星。自問看粵語片不太多,但是名星倒認得幾個,女名星尤敏、葛蘭、林翠,就是不太認識鍾情,但就是看不上眼這一個肥仔,橫看直看也不像明星,看完後 更覺:他不懂演戲,只有一個傻樣。原來又錯,多多得罪,原來他是名導演羅維(還說人家不懂演戲),是李小龍演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門》的導演,真的得 罪;那一個張翠英,人美身材好,就是生面口,還以為是半紅不黑的小明星,又錯!原來她是大導演李翰祥的妻子;最後,原來馬笑儂的兒子,藝名嚴昌,生得矮 小,一出場就是給人欺負,原來竟是大隻佬老戲骨秦沛,你話死未?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江》表現了一些現代主義:
1. 對高科技的鍾愛。看來全片頭份的笑位在於鍾情一村人也不懂「高科技」,片中把香港這一個地方描寫成繁榮的、高科技的,凸顯出鍾情所住的村落是與世無爭的, 落後的,這一個反差其實正正切合當時香港人在當時剛剛經濟起飛時心態:我就是比你富有,看來導演應該想用這一個來做笑位,可以反證出香港人當時這一方面的 心態。
2. 對資本主義的嚮往。上文談過這戲沒有對資本主義的說教,不會因為到了大城市便迷失了本性,當中對資本主義的采用是嚮往的態度,從村民對那部高科技錄音機的 反應、去到香港後鍾情對收音機的好奇、在馬笑儂家裡對著酒店的衣服的小心處理和嚮往心情,她還叮囑鍾情不要弄污那襲裙,和最後那個酒店看更對於身穿洋服的 鍾情和擦鞋look的她判若兩人的表現,均能看出當時社會上對資本主義的認同。
最後,《月下對口》歌詞的轉變也是別出心裁,陳蝶衣遣詞功力深厚,在網絡上找了很久,加上自己少少補漏,才找回兩套不同的歌詞:
第一版本的鍾情還是村姑,是羅維在她村屋的窗外唱的:
男: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兒外,
為什麼窗不開,我在窗外獨徘徊,
我對了窗兒問呀,莫不是人已睡,
要不是為了她已睡,為什麼窗不開,
為什麼窗不開,我在窗外費疑猜,
除非是為了她已睡,所以窗不開。
女: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窗兒外,
你不要費疑猜,窗裡人也沒有睡,
我不是睡不著呀,只因為你要來,
守在那窗外靜等待,所以窗不開,
你不要費疑猜,窗裡人也沒有睡,
守在那窗外靜等待,明白不明白。
男:你生來好風采呀,像仙女下凡來,
人嬌美歌輕脆,彷彿鶯聲傳花外,
我聽了你歌唱呀,心花兒朵朵開,
只希望和你長相偎,永遠不分開,
你唱歌,我跟隨,一聽聽了千百回,
只希望和你長相偎,永遠不分開。
女:我是個農家女呀,缺少那好風采,
你讚美我慚愧,烏鴉難與鳳凰配,
我只好鄉村待呀,永遠不離開,
自己種花兒自己愛,等著那花兒開,
等花開,把花採,自己採了自己戴,
只能夠常在鄉村待,永遠不離開。
第二個版本是登台用,二人穿上洋裝,佈景是兩層高的住宅,明顯地資本化。
男: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樓臺外,
為什麼燈不開,我在樓下獨徘徊,
我對著那樓臺問呀,莫非呀人已睡?
要不是因為人已睡,為什麼燈不開?
為什麼燈不開,我在樓下費疑猜,
除非是忘了有約會,所以燈不開。
女:天上的明月光呀,照在那樓臺外,
你不要多疑猜,樓上人也沒有睡,
我不是睡不著呀,只因為有約會。
知道今宵你要來,我早已下樓臺。
為什麼燈不開,因為今宵有約會,
樓上的人已下樓臺,所以燈不開。
男:你生來好風采呀,象仙女下凡來,
人嬌美,歌甜美,仿佛笙歌天上吹,
我聽了你歌唱呀,心裡就淘醉。
但願和你常相會,永遠分不開。
你唱歌我奉陪,一天聽個千百回,
我願和你常相會,永遠分不開。
女:我是那傻女孩呀,缺少那好風采,
你讚美,我慚愧,烏鴉難與鳳凰配,
我不敢談情愛呀,只怕那煩惱來。
天上的明月有靈慧,聚散有緣會。
桃花紅,李花白,眼前只見百花開,
明朝難免風雨吹,好景不常在。永遠分不開。
要比較的話,《野玫瑰之戀》是導演技巧高,故事戲味濃的作品,相反《桃花江》則是一套平實簡單。
延伸閱讀:
康文署電影節目辦事處
台灣電影筆記-一見鍾情桃花江
舒適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