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德斯棋盤》
約9個月前,曾寫過一篇關於「棋」 的文章,誰不知,看完《法蘭德斯棋盤》後,卻發現小說對自己曾思考的問題遙相呼應。
大概
小說由一幅法蘭德斯畫派(Flanders)<對奕>(La partida de ajedrez)開始,畫中發現了一句隱藏語句:「誰殺了騎士?」開始,把畫中的「謎題」逐步解開,故事的副線,是圍繞這幅畫發生的幾宗謀殺案,故事的上 半部可以說是藝術及歷險小說,後半部則是偵探懸疑小說。
《法蘭德斯棋盤》VS《達文西密碼》
由於先看《達文西密碼》,總覺得本作內容的設定有點相似,均是「父、女、男」型,主角為女角,有智識有姿色,伴著一個老人家,喜歡文學歷史古董,加上一個有 性格的年青男角:《達文西密碼》是蘇菲、羅浮宮話事人爺爺及教授蘭登;《法蘭德斯棋盤》是胡莉雅、養父(?)西瑟及棋王穆紐茲,老人家與女兒的故事,小說 滲入大量女孩跟父親的成長往事,男角多是第三加入者,為了一些事,跟女角一同冒險,暗生情愫,而結局或者是轉捩點也跟父親有關。故事當然有更多相似的地 方,也是圍繞了一幅年代久遠的名畫,當中發現到一些線索,故事便是追尋時的歷險故事。兩者均寫得出色和大膽,《達》用的是耳熟能詳的<蒙娜麗 莎>,謎底靠其他作品:<最後的晚餐>及<岩間聖母>等推理出來,但是《法》的點子更強,就是畫在X光下有字跡:「誰殺了 騎士」,並有一著絕妙的棋盤,副線如兩位畫中主角並不會一同下棋卻是靠資料推理,明顯兩者均有優勝之處。但要注意的是《法蘭德斯棋盤》是1990年的作 品,《達文西密碼》是2003的作品。從來文學和通俗也是對立中的,《達》可以說是歷史藝術來包裝的偵探推理小說,而《法》則是用偵探小說來包裝的文學歷 史藝術小說。兩者的分別是在結局:《達》發現了瑪利亞的後人,也發現了真正的聖杯是在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下。但是《法》卻沒有就「誰殺了騎士?」提供答案 (雖然文中說明是「黑寡婦」碧翠絲,但是女角後期卻是白皇后,但證實了對歷史的懸案,卻沒有十分明白解釋棋、畫、歷史和現實的關係),結局反而是文學地用 畫中的女角的心理描寫作結。《達》就算說蘇菲的身世跟歷史有關,所研究的謎題也是客觀性的實物,但《法》探險的時候,所有的主角也放進了棋盤和畫中,當中 隱隱有一條副副副線是女角好像感受到畫中女角的心情。
棋
近些年來覺得:「以技入道」這話十分有道理,既然「道」就是一切事物的法則和最高境界,那麼其實只要專注研究一樣東西,終有一天,技巧的高超便可以入道,如 同庖丁解牛一樣。所以也很喜歡對穆紐茲這角色的描寫:他只是打工仔一名,平時(較為)衣衫襤褸,沈默寡言,眼神空洞,但當一面對棋局,便像變了身一樣,眼 神充滿智慧,整個人活躍起來;他從未勝過一場比賽,每當他知道自己必勝時,便會故意行錯步,使對方勝利,這便正正是一個以技入道的人的寫照。他是一個棋 痴,一談到「棋」,他的語句也會變成哲學:
「下棋時,要面對無限的可能性。有時候簡單的規則就能解圍,有時候需要建立一套新規則來決定該選用哪條簡單的規則……不明的情況出現時,又得刪除或納入舊規則來建立新規則……犯錯是因為在不同規則之間舉棋不定,是選擇的問題。至我,只在推翻所有不當規則之後,才會動下一步」
他 入道的情況就跟庖丁相似:下棋就是下棋,所有棋局也有方式拆解,沒有道德,沒有秘訣,只是在既定的規則裡找尋「遊刃」空間。也十分喜歡他把下棋的棋路跟棋 士的性格連在一起,自己也有為一隻遊戲所用的民族和攻略來分析玩者的性格,全因那一只遊戲玩了很久,也對細節十分熟悉,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入了道。作者 把這元素納入分析,是因為棋本身就是一種在規則下的遊戲,在不破壞這規則底下,對方公平地決賽,所以行棋的選擇也可客觀地分析下棋人主觀的看法,當然,性 格便成為了高手決戰時的勝負關鍵了。
使我著迷的是這小說對「棋」的看法,正因為有一次下棋的時候,突然間想起:「如果有一隻棋子背叛, 怎麼辦?」書中的第四位棋士把歷史、畫、謀殺案等全部元素結合,他也是一個以技入道的棋士,能把殺人和棋子給連結起來,也實現我問的問題,他就是那一只背叛的棋子,讚的,當然是作者把這種點子作為了結局,加入了男女互易類似同性戀的看法,但可惜的是,正正因為這點子是在解謎的critical point,所以再闡釋的空間並不多。不過,至少給我一個答案,背叛的棋子最後在棋賽規則下繼續這一場只為攻王,保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弒父亂倫,挑戰權威及用來保償或平衡戀母情意結的殘酷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