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讀卷上 詳解(一)

 

 

 

 

 

 

 

2012年, 開了一篇的草稿, banner 及文章俱備, 唯獨只有片言隻字,未及完全,留在草稿箱,希望有天完成,誰不知,一恍便是3年,所謂3年又3年,不如早一點把草稿發表,就當是連載,自己也能繼續寫下心得。

3年前(2008年),寫了一篇《人生必讀》,內容大約是從網上找到了文章。然而,網上亦鮮有逐句解釋,亦缺乏對這些句字的來龍去脈;而坊間竟然沒有一本有關的書。

故此便大膽東找西找,加上字典的幫助,希望可以盡量使人了解這本書的輔助資料。

 

緣起

中二時,老師教授的《人生必讀》(卷上) 主要希望我們認識更多諺語,由於這不是正規的課程,老師不會很詳盡解釋,有些不明不白的背了過去便算。20年後,在網海的資料找尋到珠絲馬跡,花了時間搜集材料,編成了教材,又可惜上課時間較短,未能獨立教授,最後竟有一大半沒有教授,甚為可惜!故此將自己的研集心得結集成Blog,更希望將來能結集成書。

背景

《人生必讀》成書時間不詳,作者不詳但為古代兒童啟蒙學用書之一。雖然沒有《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聞名,但因為文中往往涉及做人處世的思想,用字淺白,比喻精要,故大部份句子已經成為了現今諺語,一直為世人所用。《人生必讀》的內容龐雜豐富,包括大量儒、釋、道的思想,形式大多數以兩句至四句對偶句為一意思,當中多用比興之技巧,並以實用為主,於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們留意3點課規,亦表列於下:

(一) 不要盲目相信《人生必讀》
(二) 可以隨時提出反駁,但必須言之有理。
(三) 不可胡亂引用《人生必讀》內的言詞。
 

補充一點,在網上找到有《人生必讀》大多是佛教網頁和道教網頁,更甚為佳句分享的網頁,每讀之時,總不以為然,總認為這是中國古代的啟蒙學書之一,當然有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但總覺得這非作者故意而為之,而是因為儒、釋、道在中國古代實在密不可分,古人是借這些來立論而已,《人生必讀》實更多談及現實趨炎勢利之處,這些網站則不但不加修飾注譯,有的更索性「去蕪存菁」,實可憾也。故下文主要以文化研究的角度為切入點,除了集中於了解文字背後之義、使用文字隱喻的技巧之外,更重要是了解古人的想法及思想模式後再作反思。

 

壞事勸人休莫作   舉頭三尺有神明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這一組以四句為一組,主要是勸喻世人不要做壞事,因為神仙會看著世人。而自己做的善事和惡事終會有報應,只是早晚而已。

開首兩句即為道家思想。道家為中國地道最古老的思想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為九流十家其中一家,主張尋道成仙,救濟世人。道教也是多神崇拜的教派,所謂的「拜神」文化,實為道教儀式之一。「神明」即是「神仙」。道家有神仙監察世人之說,所以第一句要警戒世間之人不要做壞事,因為「舉頭三尺」是十分近的意思。古時候的一尺只有廿厘米左右,三尺約有六米,即約三層樓高,便有神仙在看著你! 

補充一點,關於道家的神仙,是一種「不死身」的存在,也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家的神仙是可以由凡人修練而成,有所謂的「仙道」。道教有不少的故事,也是由凡人修練成仙的,例如:八仙。

往後兩句是佛教的思想,佛教主張一切有因果報應輪迴。自己做完的事情,便要承擔結果,如果要成佛的話,必須斷絕因果,即是做到「空」的境界。「報」即「報應」,這詞語來自佛家。「爭」古時有「相差」的意思;我認為這個詞在廣東話裡仍保留著古義。我們常說的「爭少少」,就是這個字了。

當然,如果我們認真一點來看「報應」和中國思想的關係,便會知道我們中國人的思想真的較為被動和負面。課堂上,我不知不覺地說到了「天收你」是一句很嚴重的咀咒,其實也是很被動的。人家犯了錯,不是應該報警處理嗎?不是用法律跟那人打官司嗎?幹麼要等那「來早與來遲」的報應,又或者等「天收」呢?是我們中國人天生被動怕事?還是古代法例不夠嚴明?冤獄橫生,官不能理的,唯有寄託/警誡神仙就在你三層高的地方呢?

又,把神和佛成為了開首的兩句,是不是也說穿了我們是敬畏神佛的民族呢?還是要嚇唬小朋友,加強一點他們的「超我」 ((這裡說的「超我」指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提出的Superego,他說人的心理結構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超我」指的是人性的道德規範。))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呢?實有待討論。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寅

一家之計在於和   一生之計在於勤

 

 

「計者,事之機也」,即事物的關鍵;「寅」為十二地支之一,也是古代計時的單位,寅時即現在零晨三時至五時。由於寅時太早,故也有一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則意思較為合。如果一定要解釋為什麼要用「寅」,只可以附會地說這是因為「寅」月是正月,第一個月的意思,雖然十二地支排第一的是子,但是一年的第一個月是寅月,子月是農曆的十一月,如果對應一年之計,一日之計在寅,也非不是道理。

「和」即「和睦」,親近而沒有爭拗的意思。

這四句是排比句,先用簡單的、自然的概念來比喻複雜的、人文的思想,也點出事物的關鍵:例如一年最關鍵的時刻是春天;一日的關鍵在於寅時。原來一切的關鍵點,也是開始的時侯,所以,一家的關鍵在於和睦,一生的關鍵在於勤力。意思即是以一家要以和睦為開始;一生則是勤力為開始。

 


 

父子和而家不退 兄弟和而家不分

 

這兩句接續上句,說的是儒家中的人倫,講家庭的重點在於「和」。
值得留意是是「退」和「分」二字用法的精要,這並不是為了拼湊成對偶而用。「退」是由上而下的,是縱向,「分」是由左而右,是橫向。恰恰正是父在上,子在下,兄在左,弟在右的意思。可見《人生必讀》用字之精練。

 


 

有子之人貧不久 無子之人富不長

 

這兩句說也是有關人倫思想:有兒子的人,就算貧窮也不會長久;沒有兒子的人,就算富有也不會長久。充份表達中國傳統著重「家」的看法:家庭要一直繁衍下去,才可以長久。《孟子》也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顯示生兒育女的確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要。古時人認為,只有不停的繁衍,家庭甚至國家才可以強大,但上述只可用作了解過去人的思想之用,這句所說的,現在已經不合時宜。原因就是「養兒防老」這個觀念隨著社會褔利的改善變得不合時宜,當然,發展國家國民教育普及,對於生育的意欲也是降低,「有子」和「富」已經不再存在必然的關係了。

值得留意的是「長」和是同義字。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