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俹簁」的二三事

DSC_1231

我與「俹簁」倒有緣的。

要數「俹簁」,不得不提一下大學時期必修的 Lang 1362 吳學忠老師的課。課的內容大約是對簡化字的認識、錯別字、應用文格式、覆投訴信等的語文實用知識。對於當年沒有理由地討厭簡化字的我來說,這一課無疑有一點抗拒,然而,本著大學生什麼也要學的精神,也為了剛火紅的便宜簡體字書(當年還是港幣1元對人民幣0.8的年代),就「免為其難」地上課。

DSC_1299_1

吳老師的講學絕對是文人的典範:說話慢條斯理 ((這裡指做事有條不紊、不慌不忙))和不瘟不火、沒有學者的架子,對學生也是謙謙君子的樣子,這是當時不少女同學們的偶像。

時為學期中,忘記了事情背景如何,有一天在吳老師的課堂中,在提及學業進度的問題時,吳老師依舊用他那溫文有禮的語調:「大家唔好睇煎魚平時好醒目,做起野都幾俹簁!」作為君子的他,這一句說話對於我而言並不好受,雖然仍然以我那臉皮極厚的嘻笑怒罵蒙混過去,但是細心一想,年少那不服輸的心態便一下子被激起了。

自此,我竟然全心全意地,每一晚也執起筆練起簡化字來,畢竟字總是要練回來的,尤其是無論在年紀和學習動機也是頂峰狀態的大學生,不消一兩個月,我深信已掌握了所有簡化字的法則。賭了一口氣之餘更開了眼,就算是讀古典典籍,全文簡化字也絕對不成問題了。

這是我第一次跟「俹簁」的邂逅。

事隔15年,當年的火紅文青已經被工作弄到抖不過氣,又竟然再遇一次「俹簁」。這一次是跟德高望重的機械工程師老闆的Whatsapp。事緣承辦商的工地混亂非常,老闆不禁寫了一句:「做得真哪哂」((注: 老闆說是的俹簁,「哂」音「曬」/saai2/解作微笑,如「不值一哂」))。我於一天後回應:「清理中,無好似昨日咁那西」誰不知老闆的回應:「那西真的很粗俗」,我把正字說出,他雖然堅持「哪哂」是民間用語,但在會中竟然把正寫寫出來,我不禁莞爾。

由此,我決定買下了《廣州語本字》作為參考,希望透過這一份參考資料為出發點,作為一些查證。我深信每一個廣東話也有它的來由,而每個人總會賦予某些字某些自己的意義。

這就是這些廣東字依然廣為使用的原因。

「俹簁者,作事苟且而不精細也。俗讀俹,若北語臘月之臘俹。簁,本作倚簁,釋名倚簁。倚簁,倚伎也,簁作清簁也,言人多伎巧尚輕細如簁也。孫詒讓曰:『作清簁者。清謂清酒也。說文簁,箄竹器也。』急就篇須注:『簁,所以去粗取細者也。』蓋簁亦可以用漉酒之。糟取其清,古之所謂倚簁乃取精細之意,今以不精細為倚簁,反言之也。倚簁所以改作俹簁者,倚俹義同也。《集韻》:俹倚也,衣駕切音,亞今讀若北語之臘,音之轉也。簁即篩字。」

《廣州語本字》– 頁373

 

「俹」,集韻衣駕切,音亞,倚也。又於加切,音丫,傲也。

-《康熙字典》,頁108 

「俹」,音亞,倚也

-《玉堂字彙》,頁008 

就上述的來源,這個俹字沒有太多的配詞,主要解作「倚」。再仔細用電腦檢索一下,原來還有一個配詞「傞俹」,來自《金瓶梅》的:

乍對不相識,徐思似有情。杯前交一面,花底戀雙睛。
傞俹驚新態,含胡問舊名。影含今夜燭,心意幾交橫。

這裡的「傞」解作醉夢的樣子,這樣,俹=倚的解釋,亦說得通。

《廣韻》所宜切《集韻》山宜切,音澌。下物竹器,可以除麤取細,與籭同。
又《集韻》所佳切《正韻》所皆切,音崽。義同。
又《正韻》申之切,音施。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所綺切《正韻》想里切,音屣。義同。 《正韻》簁籮,古以爲玉柱,故字从玉作。今作簁。亦作篩。
-《康熙字典》頁998 

「簁」,音澌。與籭同。
-《玉堂字彙》,頁195

上述的訓詁也是沒有多大的結果,簁,就是篩。是竹器的一種。在《急就篇》就已經解釋了,所謂「除麤取細」就是除粗取細,即是筲箕。

老實說,如果我們說的俹簁就是二字,有點兒說不通的。較為可信的是《釋名》中的<釋姿容>「言人多技巧尚輕細如簁也」,但是為什麼讚人心細如塵的「俹簁」會變成「反言之也」呢?卻沒有考證。就連近年全力研究粵語的彭志銘亦未能解釋。當然,由「乖戾」變成「乖巧」亦有例子,但是否用於俹簁呢?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