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在屋邨消失的故事

Untitled-1

傳聞樓下的利華達茶廳即將結業。截至今天,餐廰仍未貼出告示,所以我重申,希望這是假的。

說起利華達,她坐落在安定邨主要通道和馬路旁的茶餐廳,兩個入口,三面玻璃,這一個注定是可以經營的茶餐廳理想位置。她的樓面面積不太大,也不少,可以放下7-8個卡位,中間也有5-6方枱,也可以容納50人的中小型茶餐廳,這可以肯定,她的出生和定位一定是房委會規劃安定邨配套時的一部份。

[gmap class=”Levada” width=”600″ height=”600″]https://maps.google.com/maps?q=%E9%A6%99%E6%B8%AF%E5%B1%AF%E9%96%80%E5%88%A9%E8%8F%AF%E9%81%94%E8%8C%B6%E7%B2%89%E9%BA%B5%E8%8C%B6%E9%A4%90%E5%BB%B3&hl=en&ie=UTF8&ll=22.388204,113.975886&spn=0.00091,0.003484&sll=37.0625,-95.677068&sspn=52.815565,114.169922&oq=%E5%88%A9%E8%8F%AF%E9%81%94%E8%8C%B6&hq=%E5%88%A9%E8%8F%AF%E9%81%94%E8%8C%B6%E7%B2%89%E9%BA%B5%E8%8C%B6%E9%A4%90%E5%BB%B3&hnear=Tuen+Mun,+Hong+Kong&t=m&z=19&layer=c&cbll=22.388203,113.975885&panoid=vFBAlHyuSyU8DSZ1tKVH-w&cbp=11,235.46,,0,2.63[/gmap]

我跟她的回憶可以追溯至28至29年前,當時利華達是70年代末期的快餐廳架設:高高的水吧,固定的、四方箱的椅子。每天上幼稚園,爸爸總要很「神心」地帶我到這最近的茶餐廳吃早餐,說得上神心,是因為家中走到利華達的路比走到幼稚園的路多一倍,吃完還要折返回幼稚園,很難想像當時30多歲時的爸爸的想法。他帶著兒子走進茶餐廳,認為兒子喜愛茄汁,總是讓兒子吃湯意大利粉,然後把一大堆茄醬放在湯裡,拌均,讓兒子大快朵頤,看著兒子興奮的表情,今天也是30多歲的兒子幻想爸爸當時應該很愜意,其實兒子是因為對那黃蓋玻璃紅茄醬有興趣,還是它的味道,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清楚。

小時候看的世界總是那樣明察秋毫,利華達的兒時印象是「曱甴」,沒錯,個子不高的我抬頭望向水吧的玻璃縫,總會發現和家中不同的曱甴,那黑黑的,啡啡的,細細的曱甴有時亦會在落地玻璃的夾縫中經過,由於椅子是固定,它和窗之間的空隙難於清理。隨著年月的增長,我深信曱甴的消失不是因為裝潢的改變、衛生的加強和清潔的進步,只是因為我的腦袋裝下太多跟自己短身裁完全不相稱的重擔,牠存在著,也消失了。

價廉物美的利華達一向得到街坊菁萊,而隨著代表官僚散漫的房屋署徹出,代表商業靈活的「首家香港上市及以市值計現時亞洲地區最大型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領匯入主,安定邨商鋪突然變成了小型安定邨商場,舖天蓋地的裝修,把原先自然採光的玻璃蛇屋(蛇是因為修邊軟膠老化而成的假象),變成了鋁質天花加筒燈的冷氣商場,有護衛員、有詢問處、有$100消費泊車優惠、有扶手電梯、有1小時清潔1次的廁所。對於已進入社會大學不停進修的小伙子,這些東西也是夠現代化的,更何況是一向淡泊的街坊們。不過,一向3面玻璃,處於半室內外的利華達,卻不能受惠這些好處。為了支付這些現代化的代價,利華達於是把營業時間延長至凌晨2時,希望把租金賺回來,結果證明她的策略是成功的,就算是晚上12點,也不難發現唯一3面玻璃的屋邨茶餐廳透著黃色的燈光,店內人客沒有早午的絡繹不絕,但絕對不會是門可羅雀,總會看見有食客在傾談聚腳,現在的利華達已經不是30年前只有薯條漢堡包的快餐廳,況且吃這些東西的小伙子也長大了,顧客是他們上了年紀的父母親,食物種類計有有雲吞、牛腩飯、粥、小炒等,其他早餐、常餐、快餐、晚餐也應有盡有,價錢永遠也比同級的平2-3 元。

004238B9B33A940C521698l

食物質素絕對不是利華達的賣點,不過一向只吃慣五星級餐廳,嘴叼得經常不滿意自己廚藝的母親,也給予利華達一個「正氣」的食評,兒子很難想像嘴裡長刺的母親口中的「正氣」餐廳,如何跟兒時的印象的利華達相配對,可以說母親跟食了30年的茶餐廳同步了。事實上,近年利華達售賣的已是街坊情,賣情總比賣食物高上幾班,每當走進茶餐廳,便會發現每個食客跟職員有講有笑,職員清一色全是婦女班,有時也會八八卦卦,她們從不穿制服,也沒有穿水靴什麼的,都是街坊裝配一條布圍裙,一向不喜在餐廳談家事的我,也會被問到:「今天得你一個?」「要不要買給媽媽?」就連埋首ipad的我,她們也會關心,我也會微笑跟他們談兩句,活像一家人。文化研究很多時會談及全球化的連鎖餐廳如何煙沒了本地化,我認為我對文化研究的種子,對「本地化」的經驗,或多或少也是在利華達種下的,在學術面前,利華達就是本地茶餐廳的代表,也是附近碩果僅存的同類型餐廳,我很難想像樓上的大家樂和跟利華達共存了30年的百佳和惠康有著相同的感情。這種情很多時還反映在食物裡,有一次我看見有食客要了一杯奶茶加茶,職員給了杯奶茶和一杯茶膽的茶,那食客呷了一大口奶茶,便把濃茶逐少逐少地加強奶茶中,那麼奶的比例便會越來越少,茶便越喝越濃,這是何等有趣的喝奶茶模式!無奈,不多事的我也不敢問多收多少,自己也沒有閒情去試,有點遺憾。

在資本主義和全球化抬頭下,利華達的末路跟其他在屋邨消失的物事一樣的平凡和理所當然,叢林不割下,如何建造繁華?只是蝴蝶夢裡醒來,仍對花蕊有過牽掛。

她消失了,卻存在著。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