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6348
認識楊衢雲, 是在《十月圍城》的第一幕 — 他死的一幕。
一開場便是他在輔仁文社倒下的一幕。
相比起太搞笑的黎明、愛呈強的甄子丹、表情豐富的謝霆鋒、倔強的李宇春、令人反感的張涵予(個人強烈意見),張學友沒有太大的演技,但一想起為什麼要動用張學友來演一個只有10分鐘的角色,反而引起了注意。
[wikipop]楊衢雲[/wikipop](1861年-1901年1月11日),名飛鴻,字肇春,別號衢雲,福建海澄(今廈門)人。在廣東東莞出生,中國近代革命家,1890年於香港創立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並為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負責策劃廣州起義。1901年被清政府派人刺殺於香港。
來自Wiki
他是一位革命家、由工轉文,改習英語,跟很多革命家一樣,他到處流離,輾輾轉轉,還是在香港教英文,當中一定宣揚了不少革命的信息。最後,他被清政府派人暗殺,死後葬在跑馬地。
他的墓十分冷墓,高高的羅馬式柱直插在頭頂,下面有著青天白日圖案,最重要的是只有6348的名字,避免禍及家人。墓碑不但風水差,地方又靜又荒涼,跟其他的墓也是格格不入。沒有同情心的,看到了就好笑;有同情心就是極度不安。不知道他的是何等滋味。
這又不得不說一下香港的教育究竟什麼了?一位地道的革命烈士,學於香港、死於香港,還是興中會的第一代會長,推翻滿清的大功臣,為何竟然不曾在歷史書見過他? 歷史書的興中會就等同了孫中山、革命也是孫中山,並不是反孫中山,但至少自詡為「中西文化交匯」,「思想學術文化」自由的香港,也應該教導一下我們這些在香港出世的第二代香港人吧!在我印象中,香港的歷史好像只建基於有多少任港督,彷彿這段歷史已經被那28長照片代替了、又被洋人命名的街道、醫院和行山徑同化了。香港只有平板的歷史。
孫中山的輝煌,更顯出楊衢雲的悲涼。1925年,孫中山逝世,死後「獲得」一個市的封號,現在人人皆說自己祖藉廣州中山,卻沒有人再提及自北宋就有的名字「香山」。楊衢雲呢?默默在香港中環睡了100年就是有名字的墓也沒有。
只剩下6348。
最後,還想談一談選角,用張學友來演絕對是神來之筆:面容巖巉的張學友,儼如當天楊衢雲因工受傷的影子;但形象正面,歌藝出眾的他,於戲中穿起那教授的長衫,絕對表現出楊衢雲的形象(至少在文字上的理解)。
部份《十月圍城》的片段:
httpv://www.youtube.com/watch?v=eK6dwd_H3MA
後記:此文寫於2011年1月11日,恰是楊衢雲死後110年(1901年1月11日)。
參考資料
頭條日報幸福摩天輪——從張學友到楊衢雲 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