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儀

有同事因為吉儀問題反目了,問題源於「吉儀是否帶回家?」
同事A幫同事B出席喪禮,因為同事A相信吉儀不應帶回家,便當場處決了吉儀;同事B則強調給了帛金一定要收回吉儀,一場冷戰,在所難免。
既然一切因習俗而起,看來先要查根究底才能定奪?

 

吉儀的來由

進入靈堂前,來賓總要在堂外留名,把「帛金」交給主人家後,對方便會給予「吉儀」,因此一般認為「吉儀」即是「帛金」的回禮。但翻查字典,竟然沒有「吉儀」和「帛金」二詞。如果是指「致送死者家屬的金錢,用以代替祭品。」的話,則應稱為「奠儀」。單以「吉」和「儀」二字而言,節錄《康熙字典》的解釋如下:

「吉」【說文】善也。【廣韻】吉利也。

「儀」兩儀,天地也。又三儀,天地人也。又容也。又【釋名】宜也。得事宜也。又象也,法也。

總之,「吉儀」可解作「善的事宜」或者「吉利的樣子」。均真一點,本文現簡單以「吉儀」作為「奠儀」的「回禮」來論。

那麼,「回禮」又是什麼?「回禮」可以理解為給予禮物後,回敬給予者的行為。不容分說,這是跟傳統中國「禮尚往來」有關,查證此句,出自於說「禮」的權威《禮記‧曲上》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來而不往,並不合乎「禮」,又有「無禮則危」之說,就是這樣,「吉儀」作為「奠儀」的回禮誕生了。

 

習俗/禁忌

同事的問題,看來出現在「習俗」的問題上 。說穿了「習俗」就是來自人們長期養成的習慣,[[註: 古時「習俗」二字也頗為負面的]] 而這些習慣很多時也是因為禁忌而生。「禁忌」的出現,也是無從奚考,很多時就是人們對大自然的不了解和敬畏而產生,而「習俗」就順應這些東西而出現了,所以,當談及「習俗」很多時有一串的故事在背後,故此也內容比較有色彩,亦比較牽強。試看看下面一段文字

 

1. 準備吉儀
  • 吉儀是一個如NOKIA 8210手機般大小的白色直信封,中間一道紅間藍字寫著吉儀!!千萬不要帶回家!!!!!切記
  • 內裡有一條白色毛巾(意是給來賓抺眼淚,現一般用紙巾代替)一元硬幣,一顆糖!!!
  • 一元硬幣請於即日用掉….那糖請吃掉,如真的不吃糖請舔一下再掉!!
  • 囉唆多講一次,吉儀請勿帶回家,否則會非常非常不吉利!!!

平心而論,這好像是恐嚇式的玩笑句子。

在網上找到,很多認為「吉儀」帶返家中的,也是說「習俗」而言,但是卻要分清楚「禮法」和「習俗」實有不同之處,前者為了民族、文化而制定的,儼如法律一般的「禮法」;後者則是因為眾人也認同的禁忌而實行的「習俗」。用了「禮」和「習俗」來分析後,其實不難發現「禮」是合乎「法」,「習俗」則是次一等的東西,只是人們認為應該做的東西,更涉及禁忌、迷信與無知。由此,如果「吉儀」作為「回禮」而言,其本身並無任何邪念或不當之處,因為這是「禮法」,是「禮尚往來」的結果,試問你回否把回禮拒於自己門外?這合乎禮嗎?

 

理性/迷信

使一點心理上的分析,收到了「吉儀」其實等於「我去了喪禮,還付上了帛金!」的同義詞。用「禮」的角度,就是我往了禮,人家也來了禮,極盡了仁義禮智的「禮」。做算術的話,其實就是因為你家的某某去世了,我付上了單數的金錢,以表示哀傷,對方把這「單頭」還給你,而且,正正是因為對於還給了你一個單數,才能是一個雙數,又等同你實際花了一個「雙」的好意頭,正正成就了「禮尚往來」的意思。試問,這單頭的一元,何罪之有?它的罪,可能來自一些愚民穿鑿附會的心態。真的是嗚乎哀哉,我們中國人還自認是看透生死的民族 — 我們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朝聞道,夕可死矣」、如來佛祖的視身體為「臭皮曩」、道家的「得道成仙」– 全部也視死亡為必要的,但不用我們去擔心的事情,也有被死亡更重要的事情,為什麼現今尚有接受西方教育的大學生們,竟然拋棄了行之有效的「禮」,卻為了一些陳腐不堪、民智未開的「習俗」來冷戰?

或者,你會說:原來你是為同事B說話的,事實也不盡然。同事A固然是迷信,然而同事B卻也是迷信,如果只執著於「回禮」的話,那麼同事B明知同事A處理了吉儀,則是人家已經回了禮,又何需憤怒?明顯地,他的憤怒也是源於習俗 — 吉儀一家要取回的。

最後,事情水落石出,原來就是迷信。但此二字其實頗為吊詭,根據字面,「迷信」應該是「過份地相信」的意思,然而歸根究底,我們的迷信多源自我們的無知;原來最相信的,竟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的,這是多麼的可笑。

 

參考資料

 

Wiki: 
 
其他: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