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之情: 獅子山下的附庸品?
略談《獅子山下》
作為「港歌」,《獅子山下》的地位可謂當之無愧,曲、詞、唱也是知名的香港音樂人,歌詞方面恰到好處,幾乎是無懈可擊。此詞絕對是「三及第」詞風的代表作,剛巧「三及第」的詞亦正是香港粵語流行曲(某個時代)的特色之一。歌詞配合香港電台的同名劇而創,該劇主要描寫70年代當年草根階層的奮鬥和生活的種種矛盾。本詞歌名沒有高調地提及香港任何地名,反而用香港沒有樹的山 — 「獅子山」作為借代,而強調「團結」和「求同存異」(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往後漸漸獲大眾認同為典型的「香港精神」(是否典型化,暫且不表),而官方亦經常大量借用當中歌詞,但仍未有大量輿論認為這是官方的宣傳歌。
交織了笑和淚 這小島走下去
獅子山中見證人群裡 失散團聚
一家親親到有時矛盾 不必以敵人自居
同舟之情 攜手走過崎嶇少不免會疑慮 亦揮筆寫下去
不朽香江到處是名句 心裡無懼
春風吹吹過世事常變 光景冷熱成霧水
同舟之情 情牽總有根據還有天地能前往 還有生命發光
騰躍於鬧市海港 愛在舊城窄巷
誰也經歷過迷惘 人間的波折阻不了盼望
只須看見 有你在旁多想再次凝聚 願一起走下去
紫荊花瓣散播潮流裡 沖擦疲累
分開不感到過份遙遠 星空有萬人默許
放不放開 理想還是要追還有天地能前往 還有生命發光
騰躍於鬧市海港 愛在舊城窄巷
誰也經歷過迷惘 人間的波折阻不了盼望
投進每個 信任眼光人生 不免崎嶇
難以 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 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還有天地能前往 還有生命發光
騰躍於鬧市海港 愛在舊城窄巷
誰也經歷過迷惘 人間的波折在風雨中抵抗
才知胸襟多寬廣還有希望能前往 還有親善眼光
騰躍於鬧市海港 愛在舊城窄巷
誰也經歷過迷惘 人間的恩怨幾許已淡忘
只須看見 有我在旁
為你一直護航
《同舟之情》引用《獅子山下》
面對政府斥資而作的「家是香港」歌曲,詞人使用了「致敬式」的方法入詞,並把較多官方引用的一段作為歌詞的一部份,雖然「致敬式」的歌詞往往可以把歌詞深化,例如:李峻一的《魚蛋歌》向蔣志光的《相逢何必曾相識》致敬;黃偉文的《情愛現代事故》向《現代愛情故事》致敬及小克的《一再問究竟》向《不要問究竟》等等,但上述三詞亦鮮有直接引用歌詞,唯獨《同舟之情》太故意及大量引用《獅子山下》,幾乎是要把前詞的精華抽出再創作一樣。
歌名的《同舟之情》 已經直接引用「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而「同舟之情 攜手走過崎嶇」,亦是直接引用「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亦揮筆寫下去/不朽香江到處是名句」與「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這些例子無疑能引起聽者勾起《獅子山下》的回憶,但是前曲太過耳熟能詳,這種大量引用容易產生反效果,使這曲淪為《獅子山下》的二次創作,從而降低此詞的美感,亦由於前曲是在面世後20年才被官方大量引用,而此新曲卻是打正旗號是因應政府的「家是香港」運動,使此詞容易被說成帶有政治色彩。
協音
即所謂「啱音」。作為「港歌」的後續,香港政府支持下的作品,理應做到全協音。然而本詞有不少地方不能協音,但因為有張學友和陳奕迅,把音拗去,但協音的問題很大機會釀成誤會。下列的()便是協音。
最嚴重的要選最後一句了。
Hook Line
此曲值得一讚的地方是在副歌的hook line。
還有天地能前往 還有生命發光
騰躍於鬧市海港 愛在舊城窄巷
誰也經歷過迷惘 人間的波折阻不了盼望
只須看見 有你在旁
「還有天地能前往/還有生命發光」兩句固然是曉以大義的句子,但配合上談及這城市將來的愿景,則雖老土卻未算突兀,加上運用了「還有」為開頭的對偶句,感覺詞人是自覺現在的矛盾,未至於徹底的歌頌,加上兩組押韻詞,較為容易接受。
「騰躍於鬧市海港 愛在舊城窄巷」兩句是全詞最hook 的一句,容易入腦、押韻,當中8組詞語明顯是香港的特色景象:「閙市」、「海港」、「舊城」和「窄巷」,「騰躍」一詞暗示出「龍」的意象,「窄巷」亦是特色之一,「愛在舊城窄巷」亦是使人容易接受的一句,強調香港在海港「騰躍」賺錢之餘,在「舊城窄巷」中亦有愛的存在,足證詞人實有能力創作,但亦更顯出上述直接引用的弱點。P.S. 這是不是道出了貧富懸殊?
《同舟之情》:
http://webcast.info.gov.hk/2013/theme_so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