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仔

當我至愛路過,亦不想拾遺……

 

 

學校的同事問:「你不適合這裡的,快點兒走吧!」
 
同事還舉出大堆「無得留低」的理由,振振有詞,好不堂皇:學歷高,學校做無前途,見識少、親後生,不要浪費……
 
當時我的習慣的每晚在大學上課,被問到學到什麼時,又總會興致勃勃地說著…….
 
最後,還真的離開了,到了新的工作環境。
 
雖然沒有上學,但仍午飯手不離書,興趣而已,於是不同的日子收到不同的回覆:
 
同事甲:「你不適合這裡,還是教書吧!」
 
同事乙:「每逢吃飯也見你拿著書,真是『文化界』」
 
同事丙:「你真勤力!」
 
同事丁(在請教某個組成語的來歷後):「下一代靠你了!」
 
上司:「平日對著那些文字還不夠嗎?」(參考上一篇日記)
 
 
表面上全部唯唯諾諾過去,實際上的回應如下:
 
「同事甲,你是否跟我學校同事一伙?老是把我踢來踢去,波咩家下」
 
「同事乙,一、不拿著書的也是文化界;二、我的書是通俗的小說,並不是你說的「文化」(雖然我認為係);三、拿著書是文化界,睇咸片的是咸濕佬,睇八卦雜誌的就一定是「八公/婆」嗎?」
 
「同事丙,搞不清是你的虛偽還是無知,是你要以為拿的書是學術書還是你沒有話題隨便說說呢?」
 
「同事丁,我不是教書了!不要硬把這一頂連局長也不敢戴的高帽給我了!」
 
 
忽然想起《孤兒仔》,在學校工作時,每逢有一班的中英文老師(幾乎佔了同學一 半堂數)缺席,我便笑稱這班為孤兒仔。
 
 
為什麼總要把人套入一種格格裡呢?做學校的才能看書嗎?做文職的才能喜歡文字嗎?表面上,我同情自己孤兒仔,但骨子裡,我是慶幸自己身份的越界:「似學者的校務處小職員」和「似教書的文職人員」,這跟「像小孩的成年人」、「像老公的男朋友」不一樣,它只是渺茫太虛中的無關兩點的超連結(hypertext)關係,就連至愛路過也不會拾遺,這一種愴涼的「拾遺」,又不失為一種美感。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