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VS 厚養薄葬

5144066715

學生正在為「厚養薄葬」和「慎終追遠」的問題苦惱,乍聽之下,兩者就是一種衝突,事實是否如此,卻有待討論。

未討論,先審題;要審題,又要懶,當然先找Wiki。

「厚養薄葬」– 在Wiki是找不到的,一找之下,原來是近來大陸提倡的一種政策,加上”gov”後,找到的意思大約是在生前更注重老人的褔利,反而,人死後便不大事舖 張,把喪事隆重其事。原來大陸近來人們「…在老人死後,總要請一幫人到家裡,吹吹打打,唸經拜佛,開靈破獄,焚紙錢,燒冥屋,擺灑祭奠,超度亡者。鬧 得雞飛狗跳,烏煙瘴氣,易發火災。有的甚至要做幾天幾夜的水陸道場,不僅毒化了人們的思想,污染了社會風氣,而且擾得四鄰不安,活人受罪。」薄葬便可以 「喪事簡辦,這些歪風邪氣等等,就可以避免」 參考網址

「慎終追遠」– 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參考網址

「慎終追遠」就是對已去世的祖先表現「孝」一種具體的行動。

我深信,慎終追遠是強化古代社會倫理的一個重要的程序,尊重死去的祖先,有助確立長幼有序的階級。到現在的社會,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無疑慎終追遠的確歪曲成「派頭」的表現,每逢春夏秋三祭,總是看見孝子賢孫們帶著層出不窮的祭品上山拜祭,最搞笑的是這些祭品跟電腦商場和連鎖家品店掛了鈎,有時不禁莞爾,也質疑逝世多年的先人們能在地府使用快思邏輯的電飯煲嗎?懂得把心愛的粵曲放進i-pod嗎?會吃日本魚生嗎? 懂得用冥府的passport嗎? 然而,子孫們仍然樂此不疲,把一大批新科技的祭品「地府化」、「冥通化」,這是一個什麼的現象?

資本主義的消費的模式是供應建基於需求(這只是基本假設),所以,市場一定存在對這些產品的需求,才會促使生產。看來,祭祀的不是先人,而是孝子賢孫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將心比己,自己喜歡用的,祖先們也不妨一同享用,顧得他們懂使用否,只是買給他們便是了,因為自己喜歡的,祖先們也喜歡的。當然,買了這些祭品也可以在親友面前增加話題,「我買了i-pod 給爺爺」,聽來也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我想這樣就是「慎」的表現(慎=心+真),是另外一種的「虔誠」。

至於厚養薄葬,所表現的是字裡行間的涼薄,看來,反對厚葬只是一個幌子,說實的,反而是「薄養」! 這句說話一聽之下,就是一個控訴:你們生前對待老人家太薄了,相比起他死後的祭品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現實的苦況,內裡所說的,未必是不孝,而是物價太貴, 要買大屋不可能,唯有死後燒一間大宅吧,相對而言,紙扎的大宅一定比起石屎大宅便宜得多。所以,這裡說的是「厚養」。事實上,孝在生前總好比死後的好吧!

其實,說了半天,兩者根本就是不能比較的東西,關鍵只是在於對「慎」字的解釋。如果是「慎終」的話,薄葬又如何?厚葬也並無不可!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