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聊齋
自己第一本完整閱讀的古典小說,應該是《聊齋》
緣起
中二開始,已經開始接觸《聊齋》,甫開始只知道這是一大輯鬼故事,自名喜歡鬼故的我,當然不能錯過。誰不知文言文太深奧(雖然是清朝作品,但至今也覺得深 奧),便在圖書館續借了兩次《白話聊齋》,一口氣讀完了491篇,卻從未了解它的名字,到後來才知《聊齋》全名為《聊齋誌異》,在字面上解釋,就是「在 『吹水房』裡寫下的靈異故事」,奇怪是當年從未想過這書名的解釋,怪哉!
藏書
自己擁有一本《聊齋》已經是中四至中五的事情,還記得是三民書局出版的系列,是一個卡其色的紙書匣子,套著兩本用暗啞色「武俠小說紙」印刷的白話聊齋,看上 來感覺是「真的很《聊齋》」:古色古香、殘殘地、草根,當時把每日省回$2零用錢,用了40大元買下,還把書本用包書膠包好,還把兩篇插畫塗上顏色(現在 想起這破壞了舊時插畫的風格),珍而重之,後來老表借出,一借晃眼便十多年,沒有回頭,不知還在否?因為我很喜歡這種包裝的《聊齋》,往後就再沒有為書架 添上另一本到現在的功力也未必看得懂的文言版《聊齋誌異》,要查的話,wikisource 也可以代勞了。
《種梨》與《聶小倩》
不說不知,就數據而言,《聊齋》最出名的篇章是《種梨》,因為這是香港中學會考中國文學的篇章,然而,這篇遠不及《聶小倩》。當年,就算中五讀《種梨》,總覺得這故事不太《聊齋》。原因並不是《聶小倩》改 篇成張國榮和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其實是《種梨》沒有鬼、狐、仙、怪。
怎樣才是《聊齋》呢?
我認為《聊齋》最吸引人之處,就是充滿著所謂的「他者」:鬼、狐、仙、怪,而這些他者中,又被一層他者的形象包裝–女人,印象中大部份這 些被排擠的他者也是好人,那些貪心的、怕事的、不懷好意的、別有用心的,就是被公認為「中心」的人、道士、書生等等,當中,又被一層中心的形象包裝 — 男人。《聊齋》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很多時,故事一開頭就是「好鬼」VS「衰人」,就算是「衰鬼」也多是被迫的,這些鬼故的「最後的生還者」(註:鬼故的 公式之一) 由多會是女人。
影響
自少喜愛《聊齋》,影響其一就是連帶喜歡鬼故事,無鬼不歡。其二就是喜歡(極)短篇故事,因為聊齋多是短篇,有起承轉合,有文氣,有風格,有寄寓。其三就是第一次投稿,被評為「應該是多閱讀」的成果,被登是一則鬼故事,現在才醒覺,就是400多篇《聊齋》的結果。
年紀大一點,把《聊齋》放入文學類別的體系時,才驚覺「鬼故文學」(正名為筆記小說)不只是《聊齋》:魏晉的《搜神記》、唐朝的唐傳奇 、宋朝的《太平廣記》、清朝的《子不語》(很喜歡這書名,一絕,好像是歇後語一般)、《閱微草堂筆記》。
就連《畫皮》也上畫了,作為《聊齋》Fans,十分期待。
延伸閱讀
《聊齋誌異》全文 — wikisource
《搜神記》全文 — wikisource
《太平廣記》– wikisource
《閱微草堂筆記》全文 — wiki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