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畫師》
攝影/相片能否把真理保留?
大要
法格斯曾是獲獎無數的戰地攝影師,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他輾轉尼加拉瓜、安哥拉、伊拉克、巴爾幹半島等地,用鏡頭獵捕屍體和廢墟,記錄死亡和毀壞的線條。奧薇朵,曾是極富魅力的模特兒,選擇過另一種人生,隨他穿越戰爭現場,當個遊走於災難的旅人。
他放下相機,隱居在濱海的一座古老塔樓內作畫,企圖在油彩間重現多年來的疑問與思索。某天,意外的訪客找上門來;這一位從他昔日攝影作品裡走出來的士兵馬 克維奇,要他以死償還命運的捉弄。在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談話之中,過往種種的回憶與憾恨、冷酷與多情、邪惡與道德,如剝洋蔥般一層層地揭露。面對死亡威脅 的他,是否能夠說服士兵關於戰爭、藝術和愛的理由?
懺悔
讀完戰爭畫師,第一個感覺就是嘆氣。全書就是一個經歷不同戰爭後的人的懺悔錄。書中提及的戰爭和地點,對於生於和平的人來說,那些完全是陌生的名字,而作者卻如數家珍般穿插於故事之間,我也曾懷疑,作者只是把整個自己也放了進去,可能他自己也正等待克羅地亞人的來臨。感覺上,透過馬克維奇的口,法格斯對他每一幅的相片也感到懺悔,最使人驚訝的,是他不選擇懊悔內疚地,竭斯底里地去懺悔,而是,冷靜的,希望把一切戰爭的感情重現一次。
悲痛
使他反省的,是一直以回憶身份出現的女伴,奧薇朵,她在書中是擁有所有女性美好的元素,是有智慧的女神。法格斯對他是接近崇拜的迷戀。雖然這是哲理小說, 但作者仍然佈下一條伏線,一條到書後才揭發奧薇朵死前三分鐘發生的事的伏線,使到全小說的悲痛感更加強,也加強了戰爭畫的感染力。我最喜歡的,是她對攝影的態度,她只會選擇物件來拍攝,認為這才是物件本身的原貌,然而,對於我而言,這是極為諷刺的,她所提及的東西全是由人製造的東西,在戰場上拍到的東西,也是由人?壞的東西,拍攝它們,所展現的,我想反而是人的本身面貌,而不是該物件吧,又或者可以說,人造物件的原貌,就是人破壞它們的痕跡?
命運
受命運播弄的,主要是馬克維奇,他常常說蝴蝶效應,其實他本身的行徑,以致整個故事的發生,也是一場蝴蝶效應的絕佳例子。一幅相,改變了他的一生,偏偏他選擇去改變拍攝者的人生,事情的開始和結束,既是一個命運,也是一個人為的惡果。
真理 — 相片/繪畫
用文化研究的眼睛來看此書,其實揭露現代主義底下對真理的剝削,也是現代主義的人的懺悔。從前的人,只能用繪畫來記述圖像,而相機,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發 明,透過菲林把光一剎那捕捉、凝結,有了相機,我們可以把世界最真實的一面留下,所有東西也是客觀的,並使人知道東西在一個當下發生著。
但是,當相機變成了紀錄歷史的唯一證據,當相機被誤以為客觀的唯一依賴者,這將會是一個悲劇。書中一而再,再而三描述法格斯是如何在戰場上為事情的一刻取 景,調度光圈,鏡頭,快門,連環快拍,但他越是匠心獨運,就越顯出相片已經嚴重偏離客觀的特質,甚至可以說是虛假的物題,被用繪畫畫出來的東西更假,這不 正正是諷刺之極嗎?相片呈現出來的東西,必是加入拍攝者主觀的情感和調度,最要命的是新聞相片,還加入了標題,引導觀眾,我深信有時曲解了也不出奇。最使我感動的,就是法格斯到最後堅持一幅壁畫能反映的東西,被他所有影過的相片為多。小說中把這一種主觀為核心,但被客觀糖衣包著的東西拆穿了,還要落盡筆墨去寫,明知這是主觀的,但事實卻又是活生生的客觀地呈現著,交織出來的是對相片的一種無力感,是全書的靈魂所在。
這使我想起朋友提及的一幅相,是某一個組織勸人捐錢幫助貧窮的人,我未見過相片,但大約是這樣的:在光禿禿的平地上,坐著一個瘦骨嶙峋的黑人小孩,他的眼是半合,看來是彌留之際,身旁卻有很多烏鴉在看著……
友人:「真是十分感動!我們不要浪費食物。」
我問:「什麼感動?」
友人:「相中的小朋友沒東西吃,快死了,身旁的烏鴉就是等他死了後吃他的。」
我登時反感。反感在朋友給解讀者誤解了。朋友還說我冷血,但我想他/她們看完這書以後,感覺一定跟我一樣。
佳句
p.230
「當艾瑞爾鐵塔的鋼鐵結構最後終於?壞氧化,像個幽靈在它的哨崗塔看守一座死城時,那才是真實的艾瑞爾鐵塔。不帶一絲情感的宇宙在萬物般醒來,打著呵欠, 隨意揮舞獸腳,也踢地球的懶骨頭時,萬物才是真正的萬物。……癥結在於地質並沒有道德可言。該拍下的是我們堅信人類脆弱的這種有用的信 念。……該拍下的不是人像,而不是人的痕跡。」
p.326
「拍攝人物也等於是對他們施暴,鞭打他們,把他們抽離狀態,又或許是把他們送回常態。」
p.353
「當一切越是顯而易見,似乎就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