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好壞

上司見下屬在吃午飯時拿著書本,問:

「你還有心情看書,平時的『字』還看不夠嗎?」

同事甲表示認同。

下屬平日口齒伶俐,但也狼狽:

「這些書有感情嘛,會議記錄沒有的。」

上司不禁道:「我們的工作是厭惡性的工作」

下屬莞爾。

上司的問題,下屬的答案,好像為文字加了好與壞的條碼。

在下屬的角度,小說的書是好的、有感情的、吃飯消閒的;上司看來也認同,因為這不是厭惡的,會議記錄則剛剛相反,是壞的、冷冰的,做工作的。

突然想起,文字工作跟其他的不盡相同,文字是符號,在這些符號裡工作,對喜愛文字的人絕不是問題;雖然如此,同樣的邏輯卻套不上從事電腦、教書、醫生等人。就是除了那一位在遊戲雜誌當編輯的朋友。

說回上司和下屬。

明顯地,上司把工作上的文字跟它的語義混作一談了,這程度的想法自問還未達到,未知會不會有一天,因為厭惡工作而厭惡文字。

雖然如此,但下屬也未能完全將兩者分開,因他把感情加了兩種文字身上。

文字就是這樣的奇怪,明明只是一堆圖案,堆砌起來卻產生不同的意義,把一個世界的所有東西,不論是有形的花鳥蟲魚,還是無形的思想、意念、神、鬼、感情等全部符號化。

這就是文化吧!

我同情上司,因為她把所有的文字套進一種邏輯 — 工作裡,無法欣賞文字的優雅,她永遠就是對著一堆符號,還要跟它們談文法,可悲。

我更同情下屬,因為他嘗試把文字分類,到頭來,世界便只有有感情的文字和沒有感情的會議記錄,萬一有會議記錄式的文學作品或在會議記錄中有感興的,他便處於上下兩塊釘床的中間人,不知如何是好,分類分類,分了一個精神分裂來,又可悲。

還未完嗎?

未。

我還憐憫同事甲,因為他根本連發言的能力感知也沒有。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