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技平反
科技發達,為我們帶來方便。但如何去平衡「方便」為我們帶來是好/是壞?
這是最近發生的事:
1. 十年前,前輩發現小朋友不懂看鐘,最後知道他們為什麼不懂,原來當時最時髦的是跳字錶[[本文故意使用這個錶字,正寫應該為表]],大家因此放棄了看長短針。
2. 十年後,前輩問我,他發現小朋大不懂撥電話,問我能否猜得出原因。
我說:因為時髦是手提時話,是先打號碼再按打出,甚至是在通訊錄按人名,小朋友看不見打出鍵,當然不知如果打電話了。
3. 今天,卻遭另一位術數前輩教訓,說我太依賴機器來起卦了,將來沒有機器,就占不了卦。
4. 我心想:用電腦資歷較淺的(不論老一輩還是後生的),就是不懂用hotkey 了,每當看見那些打字的人,在鍵盤上如行雲流水,
卻發現最後的是:檔案–>儲存 –> 確認。我卻為之氣結,按一下Ctrl+c –> enter ,就可以了。
一宗化繁為簡,一宗化簡為繁,幾件懸案,孰對孰錯,如果判斷?
科技,從來就是化繁為簡,我們看見隨著文化的進步,周公的製禮作樂,現在變成了簡單的禮節;文字的象形篆書,現在變成楷書和簡化字。最要命的是,文字又慢慢變成了圖象:古時射覆對聯,現在是網吧手機;古時流行詩詞歌賦,現在是漫畫繪本。看來,這是潮流所使然,不能抗拒,縱然如此,我們仍解決不了4件懸案,如果把什麼罪名也推去科技,則對它有點兒不公了。
問題可能出現在「手段」和「目的」的差異。情形有點像小學時學四則運算,但中學時,所有這些東西都交託給計算機了。原因? 就是小學學的是數學的手段和原理,中學時,則是學數學的目的:運用數學解釋世界。照此論而言,不能否認其實「目的」高於「手段」,再推以廣之,如果目的是較為重要,手段如何是可以不理會的;相反如果手段比起目的重要,則應該堅持一些手段。在這個視點中,4宗懸案的解釋便會是:
1. 看鐘
看鐘是目的較為重要。如果市面流行的是跳字錶,而指針型的錶又被淘汰,那麼不懂得指針型的錶,並沒有大不了。就正如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三更和五更,也沒有人知道子時寅時的道理一樣。
問題是截止可見的將來,指針錶應該沒有走到被淘汰的地步(那些十年前的孩子們,十年後可能是勞力士、陀飛輪等的Fans)。
所以,他們應該要學看指針錶。但,發展跳字錶可是沒有錯啊,多得指針錶,現時才有實用的多功能手錶呢。
2. 電話
電話也是目的重要。手提電話十分流行,就連室內的無線電話,也是先打號碼再按打出的。現時,很多新式家庭已經不安裝電話了(基本上網絡溝通比較多,況且手提已有1000分鐘,上班族一般用不完)。事實上,小朋友,甚至是八十後,可能也不能知道電話為什麼是用「撥」的吧!沒錯,我們已經不懂如何「撥」電話了、「搭錯線」也沒有人懂了!我們可以怪科技發展太涼薄,但遺忘的人,是我們自己吧!我們是不是不應怪我們的小朋友呢??
3.占卦
好了!電腦裝卦是十分分便,已經有手機程式對應。但是占卜絕對是手段重要過目的,所以,何文匯博士也要出書教用二千年前的蓍草來占卜。裝卦的過程是十分複雜,自從2004年學習以來,一向也弄不好,但學懂了,當中卻不難更了解卦爻和地支的關係,情形就像苦苦背了tan a = sin a /cos a的人,有一天發現了tan, cos , sin 是三條邊和角度的關係一樣。手機是快,裝卦也準,但解卦始終是人,不懂裝卦,就欠了一種書卷氣吧。
4. Hotkey
這是唯一一樣反智的代表作,用電腦是目的為本。但科技發達了,軟件多了,人們反而太依賴圖像化了的icon。想當年,還未有windows 之前,所有OS的指令均是英語化和用coding 的,那些「拷貝」和「粘貼」的用語,真的有點兒受不了。
i)從前的Ctrl+Alt+Del,現在恐怕沒有人懂使用的了,我想問一問辦公室的人,他們還以為是什麼怪鍵。
ii)又記得10年前,寫網頁全是一份記事本加上無限的tag 弄成,現在的人卻是連基本的也不會了。
iii) 還記得有一次,有同事想把電郵的附件放在桌面,我便用右手click 一下mouse, 左手連續按了Ctrl+C, WindowsKey+D, 和 Ctrl V 三個鍵,他好像以奇異的眼光望我,不知我弄了什麼魔法一樣。(據我所知,她會先double click 開啟檔案 –> 檔案 –> 另存新檔 –> 桌面 –> 確認) 。
iv) 有很多人現在有問題便format c:\, 重裝windows,但10多年前這兩件事也是極度痛苦的事,一想到要重裝driver,把你升級
過的硬件盒子全拿出來,逐個把driver用DOS的方式setup 便叫人恐懼。所以,我一向傾向trouble shooting,不會亂重裝。(雖然自windows 98 起,裝driver 已經成為歷史。)
Hotkey 的作用是目的,手段並不重要,但為什麼仍有人在用,正是因為老一輩的人剛學電腦,新一輩的又未經歷過「苦難」,這樣反智的行為,不知多少代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