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街衣 — 滿招損,謙受益

燒街衣是一個傳統的活動,目的是拜鬼神

每一年的農曆七月初一,附近的路口便會有一系列的香爐(有的是大鐵桶劏開一半後而成),和一個又一個的大鐵桶,為的是民間七月十四的「燒街衣」活動。

相傳,農曆七月十四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道 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中元普渡。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 鬼魂回家去;無主孤魂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防止它們為禍 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渡的習俗。 (wiki)

所以有人習慣為先人「附薦」,就是給一筆錢,為祖先設一臨時的靈位,並安排道士每天誦經超渡。每一年也會去這些附薦的大會,看見一些趣聞,這是後話。在家的附近,傳統上也會為游魂野鬼(也不知為什麼)燒街衣。根據過往多年的經驗,燒街衣的用品包括:

• 芽菜、豆腐

• 香、燭

• 一般用作燒的「冥鏹」:

○ 觀音衣

○ 七色彩衣(絲)

○ 七色彩布(布)

○ 溪錢

○ 金銀

○ 大洋

○ 神鬼執照(盂蘭節特有)

最特別的可以算是用芽菜和豆腐,因為盂蘭節的目的在於超渡亡魂,不是祭祀,所以不應用肉,而用豆腐和芽菜,在燒街衣時,還要把這些東西撒出來,相傳一撒下 時,那些鬼魂便會來食,也有道教佛教人指出,他們是形式上的食,因為他們食的是香火,也有論,撒芽菜和豆腐可以使他們現形,容易給人辨認云云。

由 此可見,盂蘭節是較為嚴肅的節日,加上傳統人們怕鬼的心態(也有說鬼節最易招惹邪靈),人們總是戰戰競競的,其實對於我而言,七月十四燒街衣是公然放火的 日子,每年跟媽媽也會落街燒街衣,在桶內放火,也不會給人鬧,也不會有人說你頑皮,(看到人燒街衣,一般人也會避之則吉,老實說,敬鬼而已,怕什麼?), 默默地燒…….

一般的小孩子,公然放火的日子是七月十四後一個月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人人「煲爉」,但是從少就沒有這個興趣,一來我認為中秋節是浪漫的日子,因為我就是喜愛蘇東坡的《水調歌頭》。為什麼要在煲爉?由小也想不通。加上近年,政府已經禁止「煲爉」,因為實在太危險了,亦有不少市民受傷的記錄。

比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煲爉」,七月十四的「燒街衣」卻從來沒有被禁止過,我想政府不會關心見鬼不見鬼的問題,在他們而言,兩者均視為「傳統」,為什麼禁「煲爉」,而不是燒街衣呢?

歸 根究底,就是人的態度問題,中秋節的小朋友是玩放火,是普天同慶的、公然的「玩」,每一年的中秋節,在街上是點點火光,嬉鬧聲不絕於耳,官方會公佈受傷的 報告;但盂蘭節是人所敬畏的、「暗啞底」的玩,在街上也是點點燭光,但是人人是鬼魅的、懼怕的,從未聽聞新聞說有人因「燒街衣」入院,這就是政府對兩者態 度有所不同的原因。

1140882732

鮮為人知的是,政府對盂蘭節只是作以下的公告:

食 物環境衛生署提醒市民於周日盂蘭節燒「街衣」和香燭時,必須保持地方清潔,切勿留下火種。署方發言人表示,市民應自備金屬容器作燃燒「冥鏹衣紙」之用, 拜祭完畢後更要把地方清理妥當,方可離去;任何人士在公眾地方棄置廢物,包括拜祭後遺留垃圾、灰燼和香燭,均屬違法,可被定額罰款1500元。

同一件事情,人的態度的不同,事情的結果也會不同。還記得媽媽今年身體不適,不能「燒街衣」,但還打電話給弟弟,著他小心,切勿亂說話,可見我們對「燒街衣」的重視。相比起中秋節,我和弟弟往往在七月十四裡「奉旨玩火」,還不怕給人笑

「滿招損,謙受益」,聽落十分Out,但中秋的「滿」和盂蘭的「謙」,看來為這老句賦予了一個具時代感的例子。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