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飛車‧殺人狂 — 初次認識的cult片
8月3日因緣際會,Hum 3虎由於變形金剛只剩screen前的一行位,便提議進行了冒險行動,在電影中心隨意揀片看,有人看過影評,便看《玩命‧飛車‧殺人狂》(Death Proof)。
背景
《玩命‧飛車‧殺人狂》跟《喪屍‧索女‧機關槍》(Planet Horror) 一樣,同樣電影’GRINDHOUSE’的一員,當中的Grindhouse指的是一些專播B級片的戲院,網上資料有說這些戲院,買一張飛便可以看足一天,當未經證實,有待調查。因為兩位導演有一天發現他們兩同樣擁有一張double feature(應該指兩套戲一同播放)的電影海報:’DragstripGirl’和’Rock All Night’,他們便萌起要拍一套double feature的片了。
明顯地,《玩命‧飛車‧殺人狂》絕對符合cult片的數大特色:
* 小製作、低廉
* 粗俗、低級、做作、跨張的影像風格
* 另類的、個人化
全劇中最搞鬼的,就是不停重覆鏡頭,跳格,玩搞亂,還特意用上了六十至七十年代牛仔片的字體,加上刮花片的效果,(在網上看見有人說他故意刮花影片,但明眼人一看,根本是效果來的,條片靚得不得了,片刮花了如果走江湖??)
成功的cult片和吊詭
無疑,cult片的衍生可以視之為對霸權,正確和藝術的衝擊,故意做「爛」片,故意玩野,故意搞鬼,好像這一套片,內容上絕對是0,當然,也故意是0,就是空洞,沒有說教,沒有劇情,中段來一段Women-talk,當中就是離不開日常生活,如果說這是性格描寫,六個女孩長達10多分鐘的純談話(夾雜粗口,gag和俚語)一定嫌過多,當然,如果把它放在一個cult片的角度,甚至把cult片視為一種passion,就是要觀眾融入,再現,模仿、深究當中的世界觀的話,可能這一大段Women-talk成為下一個「如果要我將呢反愛下一個期限,我會答:一萬年」(類似,我不是周星馳cult片迷)
一套成功的cult片可以帶領潮流,使人研究,使人仿效,使人投入,但這樣,可能就會出現了Masterpieces的cult片,如《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一旦這樣的大師級出現,便跟cult片的「爛、頹、灰」一掃空了,幸好,《玩命‧飛車‧殺人狂》還未出現這個情況,它永遠都是那麼爛、那麼廢(但越廢越爛=越cult,越多人模仿…)
印象深刻的鏡頭
印象較深的是殺人狂介紹完他dead proof的車後,在戲裡,他周圍是沒有人的,但他對著鏡頭大笑,這擺明是對著觀眾笑,可見導演十分純熟電影的表達手法,因為要觀眾知道角色對著他笑,應該是很困難的,需要劇情帶動觀眾投入後再把他們抽離。其次便是一場辣身舞,這又是一段過長的劇情,基本上和劇情扯不上大關係,可有可無,偏偏就是過長的,無他,就是cult片,賣弄咸而不淫的色情,但在這一個四仔、咸網橫行的時代的,這些沒有裸露,沒有美感,過份有「性」意味的舞步絕對是多餘的,是 kitsch,也十分cult。
後段是他中槍前後的反應。這真的很搞笑,殺人狂中了槍後的一百八十度反應,由冷靜、沉厚、城府的型男,一中槍便「肴底」、亂說話、不安、恐懼、爆粗……真的cult味十足。後來三位美人兒的一段,發生在 14個月後,畫面是黑白色的,一輪women-talk後,畫面突然轉為彩色,這也是一個技巧,原因是這彩色彩得太過份:鮮黃色的跑車,鮮黃色的啦啦隊制服,一切都是「太彩色」的,直使人目炫,也使人更不明白為什麼一開頭它是黑白,像給導演玩了一樣。
最後不得不提的最後,三位美女每人一拳也絕對是加長版無聊的戲,正當她們不停重覆一個動作地打殺人狂的時候,我想每一位觀眾大快人心之餘都會心問:「點收科?佢會死?有警察?殺人狂秘密大反擊?吹雞?」,導演故意拉長這一段,當每一位觀眾也問這問題的時候,出其不意,一個自中心的”The End” 把一眾觀眾呆了0.5秒,接著是無數掌聲。這使我想起當年看《四谷怪談》,5虎都一齊說,最恐怖的就是”完”的一個字,正是因為無端端完。
玩懷舊
整套電影也是玩懷舊,但這一種懷舊卻是時空錯亂的,六十年代的車,六十年代的字款,六十年代的路牌,卻有ipod,現代的商業廣告(見下段),與其說這是時空交錯,倒不如說是導演想跟各位說:「我玩懷舊,我玩緊爛片」,既然一開頭可以出現小獅子、可以跳格、可以花畫面、可以shape cut ,為什麼不可以六十年代玩ipod?
譯名及海報設計
在寫這blog的時候,也忘搜尋一下相關的資料,發覺有不少人稱讚這片子的海報設計、譯名和宣傳字句。於是立即找來一張海報,發覺真的幾抵死。片名名為Death Proof就是殺人狂以為這改裝了的車是為不死,所以叫這車做Death Proof。
這片的譯名簡直是神來之筆,可以參照兩岸三地的譯名:
Death Proof :
香港:《玩命‧飛車‧殺人狂》
大陸:《死亡證據》
台灣:《死亡證明》
Planet Terror
香港:《索女‧喪屍‧機關槍》
大陸、台灣:《恐怖星球》
一比之下,明顯香港的譯名真的一流,這一種特別譯名方法,一看便知兩套戲是有關係的,大家也是在《XX‧XX‧XXX》,它們正是Grindhouse的二部曲。雖然我一向鄙視用字粗俗的名字,然而這兩套戲的名字我卻沒有反感,原因正是這兩套戲賣的就是B級片、賣的就是cult片,改一個《恐怖星球》的名字,還以為是大製作的科幻片;《死亡證明》則似一套抗戰文藝愛情史詩式巨片。況且,看來大陸台灣改名的人還沒有看過DeathProof,片中已說過這架是「不死」,這個proof解法絕不是作名詞解作「證據」,更不是prove的名詞「證明」。
查證資料,有人說這戲的名字是六十至七十年代港產呂奇式soft-core cult片,B級片時興的片名:《怨婦‧淫娃‧瘋殺手》和《名流‧浪女‧夠羗妹》的翻版,很多人也更會把鍾鎮濤的《香腸蚊帳機關槍》相比,剛才說過此片就是玩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可見譯名者實為高人也。
我想這海報就更是和名字相呼應,無論在色彩,表達形式,字款,根本就是六十至七十年代邵氏片的海報,如果去一去近來的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海報展一看,一定更加佩服譯者的。
生得有幾靚,一樣都無命!
撻匙踩油車斷手,入波倒後轆心口!
殺人‧兜風‧一支公
尾中不足的贊助鏡頭
照計,cult片不應有太多的贊助鏡頭,然而大勢所趨,在《玩命‧飛車‧殺人狂》吸引我的是很多贊助鏡頭,例如在超級市場的門口,有大大隻贊助商的招牌,還有主角們大叫要喝XXX,而XXX正是該招牌的名字。在黃色跑車一段,更有一個幾秒的鏡頭是主角手持杯裝飲品的,招牌正向著觀眾。當然,如果該牌子是子虛烏有的,就是導演諷刺的一絕;但如果真有其事,又確是全片尾中不足的地方了。
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AA%E5%85%B8%E7%94%B5%E5%BD%B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E7%B4%9A%E7%89%87&variant=zh-tw
http://stanley5.blogspot.com/2007/0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