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活
生活,淡淡似是湖水。
中國的語言文字久經變化,在新文化運動前,文人仍以文言文作為書寫語言,特色是以單字為主,而新興的白話則拼棄了單字,改用詞語,久而久之,各蘊含了千年意思的單字被盲婚啞嫁地拼成一個意思,它們的婚姻是否快活,這暫且不評論,但它們婚前的風光,一定給人遺忘,了解它們「做仔」和「做女」時的風采,有時可能獲益良多。
生活,淡淡似是湖水。
原是醫生的魯迅選擇了棄醫從文,原因是他認為文章可以救很多國民的「心」,遠比醫一個人有效。有時會想,國難當前,少了一個醫生,可能少了很多生命,更徨論要人活過來。
魯迅的選擇,是捨棄救「生」而選擇救「活」,我那想法,則是先「生」而後「活」。原來,強調美滿生活的我們,卻一直分不開「生」和「活」。
「生」:生存、生活;生命;泛指生物;生計。「活」:生計;工作。
有時,生和活可以是同義,例如生龍活虎,活色生香,但根本上,他們是有分別的。
在西方,「生」和「活」也一早吸引了哲學家的注意,先哲蘇格拉底的名句是: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更有趣的是,英語的生Life和活Living二字貌似同源。
西方哲學第一人已經簡單地為了生(life) 和 活 (living)下了公式,「活」比「生」多了兩頂皇冠:「經驗」和「價值」 ,但偏偏無論中方和西方,「活」也一早許配給「生」,「生」永遠先於「活」:中文沒有「活生」一詞,從來只有生活,蘇格拉底的話語隱含著把「活」從「生」之中俱別出來。
雖然如此,作為文科生,追求「造夢亦似歌,那感覺像詩」那具生氣的連綺的生命,才不枉生過,也不枉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