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歧視
剛巧在The Standard裡讀到一篇有趣的文章,立即找到作者的blog,有同感,有同感
題目的副題吸引了我:Too many boys in Asia are cursed with girly names,文章裡提及數點十分有趣的:
1. 亞洲男性的名字在西方人眼中十分女性化
我更喜歡他的論點:在英語主導的社會擁有一個亞洲名字是一個”burden”,所以,很多人唯有用自己的名字變成英文名了。這是十分「到肉」的觀點,我看見不少的外國人用譯音把自己的英文名變成中文名,但為什麼倒轉便不可能,這是否是一種霸權呢?名字便是名字了,又有分男名女名嗎?
2. 香港的「傳統」會在字典中的字來做英文名
我認為中西方的「用字」本身就有分別,所有的中文名在字典也有解釋,有收錄的;但英文的名字,很多時也沒有特定的解釋,所以,查英文字典時,會發現在附錄裡收錄了人名詞典,詳錄該名字的來由,例如聖經故事,所以,英文的名字就是古人的名字;反之,中國人的名字很少跟古人重覆的,還視之為「搞笑」,姓杜的,一定不會改名為「甫」,姓周的,也不會改「瑜」吧!
所以,這一種在西方眼中的「怪事」,在我們的角度根本是正常不過的啊!所以,曾在作者常去的麥記的”Army”, “Incredible” and “Normal”,中文名可能是「軍」、「信」和「正」的名字!
3. 心理學家說如果你的花名比你的真名常用,那麼你就會跟著名字的意思發展
對這篇文章有同感,因為自己就遇過英文名的問題,自少便沒有英文名,既然是煎魚,為了方便外國教授稱呼,就稱Fish吧。每逢有新工,上班第一天會問你英文名,這是很怪的事情,為什麼不是問:「我們如何稱呼你」,而是問:「你有無英文名?」我的例子,為免怪誕,我也會說:「我沒有official的英文名,花名是魚,就叫Fish吧!」這樣便會解決很多痳煩。然而,有一次,在調部門時,前老闆寫了我的英文名是 Fish,到了新部門,反而給老闆召見,第一句竟然是:「你身份證上沒有這個名字吧」,潛台詞:「不准使用」這是一個很怪的處理手法,難道男仔一定要叫 Peter, Paul, David?是不是只要是古人的名字便會接受:Jesus, Satan, Bonaparte(拿破侖的名字),用姓氏又會接受嗎?Beckham, Hitler, Owen, Lampard,為什麼?
我堅持,這不是official的,在咭片上沒有,他們才安心一點,好像這是「不正經」的名字,老實說,相比起Army, Normal而言,Fish也不是很奇怪的名字,至少也是姓氏,只不過是有些人特別膚淺而已,特別歧視一些簡單的字而已。
所以,曾有衝動改一個英文名: Oedipus,一來喜歡,二來就是標奇立異,不懂得諗吧。這是出名的古人,也是人名,學術界無所不曉的。但最後放棄了,名字,就是一個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