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障礙

這是上周的話題…..一周後仍縈繞腦中

一向對說話也有研究,說話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但是,有哲學家認為我們永遠不能談論「神」和「真理」的原因在於我們有了語言,因為真理永遠不能言語說得清,說得盡。

西方哲學家的這一套,也恰恰跟老子的道家相吻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話說回頭,現今談語言障礙的,可能指的是小朋友的成長,家長們為口奔馳,沒有空照顧小朋友,責任交給了菲傭,有人認為菲傭阻礙了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如果這出自父母的口,那麼他們真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語言學家一向主張小朋友在大腦語言區有一段發育期,更有研究指出由胎兒一受精開始便已經對聲音有反應,這一段發育期對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尤為緊要,因為小朋友根本未懂得掌握任何一種語言,(即是說他們未能夠將聲音跟任何意義相聯繫)所以語言學家認為越多的語言輸入便越好,那怕是什麼話,總之給小朋友聽到便是有益的,到了小朋友的模仿期,越多的語言輸入對於小朋友的發音發展也是好的。如此說來,外藉傭工反而是幫助小朋友的發展才對。

世事便是如此,這一個發育的時間來得快,去得更快,小朋友到了五歲便會發育完成,即是說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已經決定了, 加上小朋友掌握了母語,要再汲收其他的語言便更難了(除非在此之前已有多種母語在使用)。

姑勿論這是否正確,有兩點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來說是一定正確的:

1.在鄉下話為母語家庭長大的人未見得不懂說廣東話,為什麼他們不怪責說鄉下話的父母教壞小朋友呢?

2. 從未聽過有人學不好廣東話,縱然幼稚園會,倒未聽過上了中學還有人不懂說廣東話的

有時有語言障礙的,可能是語言本身之外,更有障礙的,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