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到櫃面取~多謝
顧客100請到櫃面取多謝,這是日常聽到的一句話,總覺得不妥當
近日常到某連鎖式快餐店進午膳,此快餐的規模可不少的,旗下亦不乏各類型的食店,甚至有某幾個商場中,所有的中式酒樓也是其之附屬店,叫人咬牙切齒(這是另 一個課題了),但因為這快餐店食物素質不俗,所以幫襯一下,卻發現了原來提示顧客取食物的聲帶也變成電腦了(又是一個課題),由此,方驚覺這句說話的不順耳。
顧客XXX請到櫃面取多謝
一如以往,先解讀一下何謂「取」,根據網上版的《國語辭典》,「取」字可以解作動詞和助詞,現整理如下
1. 拿。例子:「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
2. 得到。例子:「取樂」、「取暖」、「取信於人」
3. 接受。例子:《孟子 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分文不取」
4. 捕捉。例子:《詩經豳風》《七月》: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5. 選擇。例子:「取士」、「取景」、「取道」﹑「取名」
6. 求、尋求。例子:「自取滅亡」。《文選˙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
7. 迎娶。例子:「《詩經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看來,「取」字大部份用作英文所謂的「及物動詞」(transitive verb),動詞後一定要有被施予者。
但上述孟子作「接受」一解中的例子是沒有指定的賓語
「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這是否就是「請到櫃面取」的意思呢?答案似是疑非,再查這句出處:原來是:
《離婁下﹒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損廉潔;可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給予了有損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損勇敢)
問題是,孟子說的是取什麼呢?與什麼呢?我本人認為,孟子是以哲學話語式的言語而言,則馮取就是「取」,馮與便是「與」,不理會取什麼,也會有損廉潔的。
原來「可以取」一定要配合適當的「話語」(discourse)裡(這裡指的是語言學的discourse,不是文化研究的)才可以使用
由此可以斷定「顧客XXX請到櫃面取」是不妥當的,欠的是一個賓語,難道說「顧客XXX請到櫃面取食物」是十分難聽的嗎?
最搞笑的,是我們的語言學就是如此,生硬地要解通的話,就會把「取」後面的字詞變成名詞再視為賓語!
初到香港,又不太懂得香港式廣東話的人會說:
「香港的食肆真有趣,是賣『多謝』的,『多謝』弄好後,就會著顧客到櫃面取『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