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 — 自然地抑鬱的悲劇
讀《邊城》作為今年「閱讀經典」的讀書大計之一,算是小試牛刀。
緣由
手上的《邊城》,跟其他在書架上的書一樣,是不知何年何月搬到這裡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系列,10元。翻查一下所謂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邊城》位列第2名,既然是短篇小說,也有必要花一些心思去讀一讀。
完成閱讀此短篇主要由河南旅行回程的飛機上,但從來讀文學作品也是主觀的,對於我而言,縱然位列第2名,但這短篇相比起第1名的《吶喊》和第3名的《駱駝祥子》還是相拒甚遠,總是不甚了了。就是怕自己不懂欣賞,就上網賞試找一些書評,所說的無不是表現農家生活的純樸等等,這些也不能否認,但絕大多數讚賞作者對「美」的追求,這一點可能是見仁見智。
或許真的太膚淺,書評那些好處正正就能綜合此小說的缺點:一切也太純樸。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看到中段直有想追看的衝動,看畢後卻是有自然卻抑鬱這二律背反的感覺。
悲?不悲?
書中有兩個應該十分悲哀的情節:1) 翠翠的爺爺死了 2) 天保死了 ,原本應該是很悲的,但文中只淡淡的交代,看來這是作者故意凝成的一種漲力
翠翠的身世,是悲;爺爺的後半生,是悲,可惜這些我們認為是悲的,作者也一一用他們的樸實來掩飾,來收藏,沒有轟天動地、沒有天昏地暗、沒有撕心裂肺,哭過了,葬過了,又是大食大喝,然而在讀者的眼裡,這些東西變成了用薄紙包著的一團的火,剛要燒出來卻又燒不出來的心情一樣,唯一最欣賞的,就是作者營造了漲力、甚至,打造了一種抑鬱後,卻沒有想過要幫讀書排遣,而是用更沈鬱、更有比喻的語調來終結全故事,餘音裊裊: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可能這是半杯水理論,但正常的讀者應該是傾向「剩餘」而不是「還有」而言。
純樸/不純樸?
這一種純樸使一個在現世的人看來是多麼的不協調,讀到後期,反而開始討厭翠翠的矯柔和爺爺和順順之間的隔幕,翠翠是農村女,不是應該自然地追求自己的愛嗎?爺爺不是讀書不多的人嗎?為什麼總是遮遮掩掩,跟儺送和天保。那些「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要碾坊還是要渡船,這些深刻的比喻,不會在自然純樸的邊城出現吧!
最後,《邊城》的確不是自己喜愛的作品,但其實作者已經在「題記」裡警造過我們:
……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又極其鎖碎,– 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但因此一來,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為一種無益之業了。
照目前風氣說來,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及大多數作者,對於這種作品是極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
我有句想話:「我這本書不是為這種多數人而寫的」…… 關於文藝愛好者呢……他們的生活,同時又實在與這個作品所提的[世界相去太遠了。–他們不需要這種作品,這本書也就並不希望得到他們。
對不起,我自認被上述的人「荼毒」了,沈從文放棄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