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竅
她是一位新相識。面子圓圓,架著一副正經兮兮的眼鏡,上課時總是低下頭來,默不作聲。老師總是喜歡惹人說話,被問到課業問題時,她總是微笑的搖搖頭;與她調侃,她也是一臉靦腆和拘緊的。
MSN裡的她也是差不多,永遠也是一些鼔勵自己的說話。望著她,平時不太正經的老師也大起同情心,無奈總未有機會能談上兩句。有一天,看見小妮子的MSN中出現了「何時才能開竅?」一句,老師終於打開話題匣子。
原來,她是俗稱的「黑馬」:就是考試前從沒有人預料到她能升得上中六的一種。對於一隻黑馬來說,要承受起這一頂高帽,殊不容易,加上轉了新學校,學校氣氛、環境、老師、同學等等,通通不同,試問一向乖乖內向的她,如何受得了?既然談開竅,她問老師:
「我大學時才開竅」
「咁遲???聽我miss講d人通常都中6,7就開」
「如何才算開竅?」
任憑老師平日自問文史哲涉獵多廣,口沫橫飛,自吹自擂得多麼厲害,也給這問題怔住了。誤打誤撞,老師也語重深長地說了一番話:
「連自己都未認清楚, 又點叫開竅呢?」這是對的!
根據國語辭典,「開竅」
人受到開導啟發,終於領悟或變得聰明有見識。
然而,我們常常說的開竅,總會一種神秘的味道,就是一夜間變得聰明了!這是對,但一個「對」字卻未能道盡所有的開竅。歷史中,有一些人的確突然地開了竅, 而且開得蠻偉大的。佛祖在菩提樹下成佛,他開了竅。也有人是靠外力來開竅的,摩西一天得到神諭,有分紅海的能力,他也開了竅。
但也有更多人,要經過不少的經驗累積和錯誤才可以開竅的。《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看見了海,竟給他連結了數年前的佛偈,知道自己將要圓寂,殺戮一 生,目不識丁的他,因為累績了經驗,他開了竅。
三國時吳國大將呂蒙,原本是沒有什麼學識的人,老闆孫權叫他多讀書,他推塘說軍中事務煩忙,不能再讀書。孫權對他說,他少時讀了不少書,就是不讀易經,但自從掌權而來,就讀兵書,三史,大有所益,但見你們二人(呂蒙及蔣欽),十分醒目,讀多些有用的書,一定有用,自始,呂蒙便狂讀書,還比那些舊的讀書人還要勁!此時,魯肅見呂蒙,與他商議國事,見他有文有路,便拍拍他的虎背熊腰說:「勁喎細路!以為你識得打交,你已經再唔係以前個傻仔啦!」呂蒙又說:「無見咁耐,當然要另眼相看啦!」此段對話十分經典,短短數句,便有兩句現今還有使用的成語,錄於下:
「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呂蒙,他開了竅!
他的開竅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上,他有老闆孫權的支持,人和上,還有一位好前輩–魯肅–的提攜,他沒有對這「大弟」有偏見,不吝讚賞這位後輩,但最重要的,是呂蒙他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認清自己的方向,自己肯努力上進,最終,成為智擒關羽的人,史書《三國志》的《呂蒙傳》是排在周瑜和魯肅之後,可想而知他的歷史地位有多高了。
小妮子或許還未懂得開竅前後的分別,給上面的又神又佛又史又傳弄昏了,謹以一首K歌歌詞作結:
可泣的不要了 可歌的不見了 被強迫開了竅
可歌可泣愛了 可觀的只有笑 能確保心跳才重要
即使跌低也都無謂高調 但求三餐不缺少
都幾歲了 不需要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