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比利 — 每人也存在的人格分裂

1381906821

剛接觸這本書是已經是3年前午飯閒逛書店的時候,這時對這本書有興趣,可惜到現在才買下一看。

書中的主角比利,擁有24個人格,每一個人格有不同的背景,甚至不同性別、不同語言、不同國藉、不同年紀,看畢全書後,我想就算再精明的騙子,要騙過不同 的醫生(他們還是心理學的專家)、醫護人員、警察、律司、法官和身邊的人,是沒有可能的,尤其是所有人格的特徵十分明顯,要轉24個角色,就算是專業演員 也有難度,無論演戲再了得,也避免不了自身的身份,因為戲的人只是「角色」,但比利卻是24個持續出現,獨立個體的「人」。

作為人文學科的學生,這本小說,或者說人格分裂,正是癲覆所以人之所以為人的觀點。在人格分裂的人心目中,他們的「人」並不是一個個體,也不是一個群體, 而是24個個體,而且是長久的,這跟「鬼上身」又不同,因為24種人格是互為溝通的,還可以自由地「走」出來,又或者是經過某人的「策劃」和「管理」而出 來。人格分裂的「人」,是跨文化的,反人文的一種狀態(作為文化研究者,我堅稱這是狀態,不是「病」)。他們互有不同,互相爭拗,互相幫忙,互相排擠,他 們是一個群體,而且是一個主體裡的群體,「他們」自認為不同人,但卻其實只是一個人而已。

至於說24個人格,其實又過於誇張,其實比利只有「亞瑟」、「亞倫」和「雷根」這些主人格;「比利」、「湯姆」和「阿達娜」次一等,而「丹尼」和「大衛」 又次一等。這一論點是很明顯的,因為這些次一等的人格較容易融合,成為了「比利U」,而全部的融合,就是「老師」,他就是最正常的「比利」了。事實上,不 同的人格也有共通點,他們喜歡畫畫;而且,他們對女性有興趣;這一點很有趣,就算是女性的人格,她也自稱為女同性戀者,也是強姦罪的干犯者人格,再搞笑 的,是因為她懂做家務,並不列入「惹人厭的傢伙」!

作為一個心理分析的愛好者,人格分裂是一個有趣的課題,第一個有系統地說兩個人格的,是榮格,他自己很細個便發現有「另一個自己」的存在,1號榮格是平常 的榮格,而2號卻是性格迥異的榮格,最後,他知道2號人格退去了,他自己也成長了。他最後把這些人格發展成集體潛意識的理論。

其實,每一個人也有很多人格。而且大部份在小孩時,未發育成人時產生,但跟隨著自己的經驗、知識的累積,最後所有的人格也會合成一體,變成了一個新的自 己。我們不難發現自己在不同的情況會展現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反應:面對老人家特別「細個」(就像是丹尼);跟小學同學相處跟大學同學就像兩個人一樣、傷心 時的思想跟平日完全不同(大衛)、憤怒時,為了保護自己或其他人,發揮出平日不能出現的力量(雷根)。這些人格跟自己的經驗有關:比利的爸爸是演戲人,可 能有演戲的人格(凱文、李),對異性有好奇但未分清楚時,則又有另一種人格(阿達娜、艾浦芳)。由比利的例子,可以看出他只是不能融合所有人格的例子,反 省自己,其實也可以分成很多人格,甚至,詳細一點分析自己的人格,也可以跟「老師」一樣,說出所有人格出現的原因。

小說中「老師」的一句使我感概良多,他說他發覺自己是「老師」狀態時只是一個普通人,融合後的他可能比一個人格也要差。

沒錯!專材被通材好,然而帶來的問題更多,普通,有時不太壞的。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