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man: The Begin and Cyborg

《蝙蝠俠》明顯是一套文化意涵甚高的戲,現先說當中的cyborg意象…..

戲中可以說是典型的cyberpunk電影:

1. 黑色的社會
2. 機械化的社會面貌
3. 貧富懸殊
4. 對眼晴的重視

蝙蝠俠一開頭是一個弱者,最後,透過一系列的高科技產品:蝙蝠車、裝甲、面具….. ,作為前傳,本集詳細地為這些裝備寫下了小傳,縱然面具下的蝙蝠俠是精神分裂者、甚至是瘋了的、有懲罰他者情意結的心理患者也好(也可以是另一篇文章了) 無論如何他成為了一個cyborg 。

這裡的cyborg跟Donna Harlaway 的機械人宣言有著同一論調,在宣言中,作者認為成為一個cyborg 總好過成為一個公主,原因在於cyborg 蘊含的可能性比一個受長期性別定位的公主來得更多。在戲中的蝙蝠俠,成為了cyborg 後,他把最後的自我也放下來,成為了另一個人,一個無敵的英雄,就正如女主角最後的說話,說布魯斯是戴著面具的,他根本不是自己,當戴了面具的蝙蝠俠才是真正的他。這裡,他釋放了自己的潛意識,面具幫助了他避開了超我(Superego),從而騰空了空間給自我(ego)和本我(id)釋放出來,這些本我是一種原始對惡的仇視(或者是把自己的性欲和暴力昇華到「懲罰」之上),藉著蝙蝠俠,他達到了理性的瘋狂的地步。

值得一提是他自己的一段說話:人是容易被消滅的,唯有成為了符號,才能使人恐懼。自己較喜歡他把自己視為符號,布希亞說過當一切也變成符號,這個世界便沒有了真實,真實亦等同了符號。這又回到弗洛依德那裡才能解釋其他人恐懼的原因,因為符號已經不等於人,那麼我們的uncanny便會走出來,使人恐懼…… 無錯,就是一個符號…….

印象更深的是戲中也帶有對迷幻藥和眼的元素,也是cyberpunk的特色,無論在戲的開頭和高潮和結束,均有對眼的電腦特技效果;一對發了光的眼正代表人的uncanny,也可以看出人的uncanny和id 在激發起潛意識後的恐佈狀態。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內裡包含著濃厚的東方主義色彩,這便是下一個故事了。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