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 Sophie’s World
…nothing can come from nothing …
沒有無中生有的東西
進入了第一課的哲學課了,由自然哲學入手,作為入門書,此書很有趣地把前蘇格拉底(Pre-Socrates)的哲學家放在最前。
米利都三師徒 (Three Philosophers from Miletus)
米利都學派的三位哲學家分別是[wikipop]泰利斯[/wikipop] (Thales), [wikipop]阿那克西曼德[/wikipop](Anaximander)和 [wikipop]阿那克西美尼[/wikipop] (Anaximenes) 泰利斯 (620 B.C. — 540 B.C.) 被說成希臘哲學第一人,他亦是第一位自然科學家和分析型哲學家,但是我們的對他的認識是來自幾章之後談及的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亞里士多德說:
Others say that the earth rests on water. For this is the most ancient account we have received, which they say was given by Thales the Milesian, that it stays put through floating like a log or some other such thing.
On the Heavens (II. 13, 294a28–32 [wikipop]KRS 84[/wikipop])
泰利斯對自然哲學的貢獻是:「水是最好的」(Water is best)、「地球/陸地是浮在水面上」、「什麼東西也有神的存在」等等。他是第一個擺脫了用宗教和神力去解釋自然的人。至於我們中國的莊子也有「道在便溺」一語,跟他的見解有點兒相近,然而莊子卻比他遲了200多年。至於作為自然哲學家,他大膽假設水是第一元素組成萬物的理論,直至現在亦是不無道理。而「元素」觀的確立,在中國至少要去到公元前300 至 240 年,由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確了「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和它們關係,足足慢了他的300年。 希臘的哲學家們多是萬能的,泰利斯的偉大功績簡述如下:
- 成功在公元前585年預測了日蝕。我們常常自詡[wikipop]張衡[/wikipop] (78 — 139) 在漢代能準確預測日蝕,比起他遲了400多年。
- [wikipop]希臘七賢[/wikipop] (The Seven Sage) 之首,名句是:「水是最好的」。這跟[wikipop]老子[/wikipop] 的「上善若水」異曲同工。
- 他提出磁力是有靈魂的。
- 地理學上,他說地球/陸地是浮在水面上,是[wikipop]板塊漂移[/wikipop]理論的雛型。
- 投資得道。他預測將會有豐收並預先(低價)買下了橄欖搾油機。人們相信他這樣地置富,並且可以「無聊」地投入哲學的研究。
- 在奧運會得獎兩次 -_- ||| 不過據說他在「運動會」中,代表亞波羅出賽,在「演說」得獎。
- 幾何學的發明者。有「[wikipop]泰勒斯定理[/wikipop]」。
[wikipop]阿那克西曼德[/wikipop] 被視為泰利斯的學生。他也是生於後世被視為「[wikipop]軸心世紀[/wikipop]」的時代,全世界的重要思想也在這個時代產生。
他也是自然哲學家,並承繼了老師的思想,如書中所說,他認為「水」不是萬物之源。因為水只可能是濕,如果水是萬物之源,那麼它便一定會消滅又熱又乾的火,所以萬物之源為水的說法解釋不了火的存在,所以所以提出了萬物歸一的說法,這世界應該是由一種中立的物質所造成,而且這不是世界現存可見的物質。這種物質叫阿派朗(Apeiron),希臘語指「無限」、「無盡」、「無限大」的意思,書中則翻譯成Boundless,而且,所有的死物將會回歸 Aperion 那裡。 其他事跡:
- 第一位繪製地圖的人
- 他相信人從魚進化而來;世界不是被創造的,而是進化而成的
- 他是[wikipop]宇宙學[/wikipop]之父。他認為太陽比地球大27倍-28倍;月亮則是19倍,而且是圓筒形的
- 他相信多世界論
- 他是希臘第一人確定分點(equinox)(即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
- 後世的哲學家如 [wikipop]尼采[/wikipop](Nietzsche) 、[wikipop]海德格爾[/wikipop](Heidegger)和[wikipop]德希達[/wikipop](Derrida)影響甚深
[wikipop]阿那克西美尼[/wikipop](570 BC–c. 526 BC) 是第三位傳人,他受到兩位前人影響,繼續思考組成世界的元素是什麼,他認為空氣(air)就是世界組成的元素。隨著科技發達,他把物質密度也計算在內,認為空氣凝結後變成了水氣,水氣凝結後形成土地(earth),而空氣稀薄後(rarefied)便會產生火,這樣,他便把四大元素的組成和關係確立了!
- 他跟[wikipop]畢達哥拉斯[/wikipop]p是好朋友
- 他認為地球是圓桌,是由空氣主導;太陽則是像葉一般平坦
- 他認為地震是因為土地不夠水份裂成而成
十分贊成Russell所下的評論:
The Milesian school is important, not for what it achieved, but for what it attempted.
嘗試未必能夠達成,但是嘗試才是難能可貴的!這一輪的希臘哲學家已告一段落,下一輪的希臘哲學家較為宗教性,逐漸失去了米利都學派的科學精神。 上述的哲學家,因為他們是艾奧尼亞(Ionia)人,所以一般被分類為[wikipop]Ionians[/wikipop]。而哲學史上的第二課,多是談論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和巴門尼德(Parmenides)對世界是「變」和「不變」分歧。
愛利亞學派 Eleatics
[wikipop] 巴門尼德[/wikipop] (Parmenides)(c.510–?440BC) 嘗試證明「不變」,真相(reality)只有一個。書中有提及,他跟其他自然哲學家不同,他反而不相信看見的東西,因為他認為人的感覺會產生很多幻覺,並不可信。理性地,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因為他認為人無法用現存的東西正面地或負面地否定另一種事物的存在。如果有人談論「獨角馬」,那麼「獨角馬」的形象也一定是存在腦海裡,但是大家也知獨角馬在物理世界並不存在,所以,物理上的存在跟腦海上的存在一定有一些關係。他亦是色諾芬尼的學生。
繼而,他繼續以此來論述「變」是沒有可能的:
1. 如果有人在思想在未來發生(come into being)的事,那麼這些「事」現在定必在我的腦海中;
2. 如果有人回憶起過去的事,那麼這些「事」現在也定必在我的腦海中;
結論是:未來也是現在;回憶也是現在,所以未來和過去也只是幻象、改變也是一個幻象,世界永遠也是單獨的,不變的,完整的。
The only true being is "the One," which is infinite and indivisible.
我深信「鋼之鍊金術師」中的「一即全,全即一」的道理也是基於此,動畫中的鍊金術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就是世界的物質是不變的,鍊金術只是把物質重組,不加不減。奇怪的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艾力克兄弟能夠在冥想中明白那麼深奧的道理。"the One"也是他說的"God"這是普遍存在的道理。
One cannot know which it is not — that is impossible – nor utter it; for it is the same thing that can be thought, that is.
中文翻譯是:「你不能對非存在的東西存有認知 — 那是不可能的 — 也不能言說它;因為能「被思想的」和「能存在的」是同樣的東西」
* 被稱為「唯物主義之父」;但事實上,他的思想也有唯心主義的元素
* 傳說老年的他跟年輕的蘇格拉底見過面
*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受到影響
* 使用"being"的第一人
* 發明了形而上學(metaphysics)的邏輯(logic)
* 他的「不變」思想有說是現代物理學:E=mc² (即mass–energy equivalence) 的基礎
[wikipop] 赫拉克利特[/wikipop] (Heraclitus)(535–c. 475 BC) 提出了很多理論:「萬物皆流」(Everythings are ever in a state of flux)、「永恒的活火」(ever living fire)、「邏各斯」(logos)、「對立統一」、「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 (We must know that war is common to all and strife is justice, and that all things come into being and pass away through strife.)等